10 中秋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0中秋月第六版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品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研读整体把握写作特点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后一节回目录页作者简介本文写于1948年,是作者在浙江大学科学团体联合会上所作的一篇学术讲稿。当时作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长期以来,人们对中秋月有哪些错误认识?2.第1段为什么要写古代文人赋诗、仕女赏月的雅事?3.第2段结尾说:“下面将要讲到秋分前后月望时有一种特别可以留恋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中秋月“特别可以留恋”?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主要有:一是中秋节在时间上为三秋恰半;二是中秋节的月亮分外明亮。三是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大,且照临长久。四是文人笔下中秋月姗姗来迟。人们对中秋月的错误认识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说明中秋节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渲染一种诗意氛围,用以激发听众的兴趣。写古代文人赋诗、仕女赏月的雅事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因为中秋时节,是农民开始收获的时候,“这时昼渐渐短而夜渐渐长,将近黄昏有了月亮可以帮助农民延长在田间多做几十分钟的工作”,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中秋月“特别可以留恋”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研读阅读课文,梳理要点,填写下表。传统认识科学结论科学道理中秋节三秋恰半①②月到中秋分外明③④一年明月今宵多⑤⑥中秋之月大而圆⑦⑧中秋月姗姗来迟⑨⑩课文研读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按中国天文学,中秋应在秋分,这和阴历八月半相距不远。①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按西洋天文学,中秋应在立冬;按气象学,中秋应在阳历10月15、16日左右。这两个日期统和阴历八月半相距甚远。②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③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第一,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其光亦愈弱。每逢望月,秋分前后月亮高度适中,夏至前后高度较低,冬至前后高度最大。故望月最亮应在冬至前后。第二,云量和湿度也是影响月亮亮度的因素,我国各地仲冬时候比中秋前后来得明爽,故仲冬时候月亮最亮。④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中秋月并非照临最久。⑤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月照时间与月亮的高度相关,冬至前后月照时间最长,夏至最短,中秋介乎中间。⑥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⑦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人眼看月亮,其大小与月亮处在近地点还是在远地点有关。“今年中秋节月亮在远地点,所以中秋节的月亮只会看得小,不会看得大。”⑧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中秋月出山并不迟,中秋以后月亮出来得反而比其他月份的相同日期早。⑨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在温带日月行到春分点时,黄道和平地相交的角度最小;而日月的赤纬天天在增加,所以日月出来每天要提早。在春分时候,每天旭日东升要比前一天早半分钟;到中秋时月亮走近春分点,所以月亮出来的时间也要天天提早。⑩前一节回目录页写作特点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1)作比较(2)列数字(3)举例子(4)列图表2.穿插诗文、典故及有关科学知识(1)引用诗文(2)摘引报刊文章(3)穿插典故(4)科学知识1.作比较第4段,为了说明中秋月究竟亮到何种程度,作者1支烛光为标准单位,将太阳、煤油灯、洋烛的光度与月光作比较,说明月亮在天顶时的光度甚小。又将月亮在天顶与在天边时月光经过的空气层的厚度作对比,说明月亮距离天顶越远,光度越小。有了这两点说明后,指出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地方,否则不会到达天顶,从而说明在我国中秋的月亮并非最亮。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列数字(3)举例子第5段,说明月亮的高度时,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今年中秋月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45°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亮的高度为87°45′。”为了说明云量和湿度影响月光的亮度时,作者以杭州为例:“根据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阳历9月为69%,12月为65%。1934年至1935年的记录,杭州绝对湿度,阳历9月为16.8,12月为8.9。”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4)列图表为了说明中秋以后月亮出山比较早,作者列了1948年杭州上元节和中秋节的月出时间表,通过图表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引用诗文这是一篇学术演讲,具有一定专业性。但作者在阐述科学知识的同时,或引用诗文或摘引报刊文章,或穿插典故,或穿插其他科学知识,使听众不觉得枯燥,既增添了情趣,又丰富了知识。诗文:吴自牧《梦粱录》中的句子;韩愈的“一年明月今宵多”;杜预的“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摘引报刊文章上海《大公报》副刊上描写中秋月的文章。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3)穿插典故如《列子》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4)穿插其他科学知识如哈佛大学教授博林对人错觉的研究等。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返回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