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温州市人民医院王谦社会发展需要急诊医学发展!提高应急能力!急诊医学是二级临床医学学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内容提要•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对策•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成为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卫生部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近几十年来,把发展健全急救机构,建立急诊网络,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18世纪后期,拿破仑的首席医生Larrey认识到许多战伤伤员若能给予早期治疗,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并提出对伤员的基本救治原则是快速后送和途中对伤员的积极处理,即为EMS的雏形。1870年,开始伤员的后送,最早的空运工具是热气球。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使用直升机作为医疗运输工具20世纪40年代,开始建立接受伤员的急救站。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时代的医生多米内·吉恩·拉雷设计了这种“飞车”,并用它把战场上的伤员运送到野战医院。医生经常会在运输途中,在这种马车里进行紧急手术。这种两轮马车由2匹至多匹马拉,内部空间足以摆放两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拉雷还成立了一个由医护人员和传令兵组成的救护队,他们负责把急救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拉雷发明这种救护车以前,伤员只能自救,或者等待战斗结束后,有人来救他们,因此他们存活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Rockville博士发表了题为“意外死亡和残疾,一个被忽视了的现代社会病”一文,特别强调急救中心在创伤治疗中的确定性作用和ICU的继续治疗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迈阿密、洛杉矶等地最早出现启用医人员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成立了急救中心。1968年,创建美国急诊医师学院﹙ACEP﹚专门培养急诊医务人员。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法案。1979年,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WADEM﹚的成立,标志着国际上急诊医学专科的创立。同年,国际上设立急诊科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的第23独立临床学科。1990年,澳大利亚悉尼利物浦医院提出了急救医疗小组(MET)的概念。急救医疗小组:MET的基本成员为一位ICU医师和一位ICU护士,一天工作24小时。MET中至少有一人需接受过全面高级复苏培训,内容不仅包括CPR,还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和胸腔闭式引流,应对所有住院患者提供全天候高级复苏服务。1993年,创建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专门培养急诊医务人员。2001年,AAEM开始正式招收急诊护理专业学生。内容提要•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对策•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第一阶段起步第二阶段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徘徊第三阶段急诊体系完善腾飞与困惑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1、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布“加强城市急救工作”文件。2、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的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建议书》,并在同年10月委托上海医学会举办的“全国门、急诊工作学术讨论会”上征求与会代表的意见。3、1983年,卫生部颁布《城市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明确提出城市综合性医院要成立急诊科。4、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少数综合性医院成立我国首批独立的急诊科。5、1985年,全国15个大、中城市约50名急诊工作者自动组织,在杭州举行首次“急诊工作讨论会”来全面讨论急诊工作,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决议是建议成立全国急诊医学学会,推选了筹备组。6、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7、1986年10月,由卫生部医政司赞助,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8、1986年11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9、1987年5月,在杭州召开组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正式成立大会,标志着我国的急诊医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0、1990年,急诊医学分会创设属于自己的专业期刊——《急诊医学》杂志。11、1995年,经卫生部、人事部认定急诊医学科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是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许多学科相交叉、相渗透的、特殊的、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医学专门学科。12、2001年,升级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3、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医学院建立全国第一个本科急诊医学专业。14、2003年,浙江大学申请建立全国第一个急诊医学博士授予点。16、2009年卫生部颁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急诊医学体系的完善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院前急救医院急诊EICU内容提要•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对策•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一﹚急诊医学的范畴和任务•﹙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1、急诊医学的范畴•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下设八个专业组•①院前急救学组;•②灾害医学学组;•③儿科急救学组;•④危重病学组;•⑤复苏学组;•⑥急性中毒学组;•⑦创伤学组;•⑧急诊质控学组2、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的区别•急诊医学:以患者为中心,重点关注的是患者的生命,挽救濒临衰竭的重要脏器功能和阻断重要脏器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而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3、急诊医学的任务•①普及和提高急诊医学的知识水平,培训急诊医学专业人才,除了医学院校毕业,经过基础或临床培训后到急诊医学专业的医生外,还包括院前的急救医士的培训;•②急诊医学教学,在医学院校设立了急诊医学教研组和急诊医学系,培、养专科教学人员,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③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④开展急诊医学的研究工作。﹙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1、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和现状•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1、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和现状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院前急救中心模式•①单纯院前急救型:如上海,杭州等;•②兼有院前、院内部分的独立型:如北京、沈阳等;•③隶属于综合大医院的依托型:如重庆、成都、海口等;•④行政指挥型:如广州等;•⑤涵盖在公安、消防系统内的消防型:如苏州。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应对灾难性事故、意外事件方面的控制机制运行不畅。•第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衔接不够紧密•第四:缺乏统一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第五: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与其它社会事业的整合不够内容提要•一、国际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对策•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对策•1、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战略•2、急诊人才发展战略•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与立法问题•4、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与高新技术•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与政府决策•6、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与公民意识•7、灾害医学的发展和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立•8、急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及平衡发展1、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战略①实践与理论并重战略。急诊医学和其它学科相同,强调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专科化进程加速战略。医学科学的不断进展,各临床专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越来越专业化,2、急诊人才发展战略①急诊行业人员准入和继续教育。急诊医师是不同于传统的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一种独立的临床专科医师,他们的医疗工作领域既是综合性的,也是专业性的。目前急诊从业人员准入条件门槛过低,当务之急是规范化、标准化急诊专科教育与培训体系,同时确定专业资质合格制度,以及制定行业技能规范和疾病指南。②急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辅诊检查技能•急救操作技能•常见急、危重病的诊治2、急诊人才发展战略急诊医学临床思维有病什么脏器什么病严重度危重期生命威胁处方传统专科急诊科先瞄准后开火先开火后瞄准急诊病人的时间病情严重度时间危急Critical急重Emergent急Urgent非急诊Non-urgent治疗诊断急诊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哲学多年磨一剑,剑气自然生.③急诊专科医师模式。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学无专攻,业无专科的局面,对急诊医学发展、急诊科留住人才均有负面影响。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PeterRosen《EmergencyMedicine》(1983版)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与立法问题急救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体系性是十分鲜明且重要的。所谓科学性,是指预案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法规和政策,针对实际,迎合其规律或特点,依托现有的急救卫生资源、条件和力量,对区域内的应急救援职责和主要任务、急救反应或行动措施给出科学规范的表述。所谓可操作性,是指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及时启动预案并顺利地运行发挥实效,还指平时的各项应急准备或保障措施合理、可行。所谓体系性,加快确立急诊医疗服务的制度体系,使体系中各要素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体制创新,使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内各要素进一步发挥整合效应,而急诊医疗服务的立法是保证急救预案的顺利执行有效工具。4、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与高新技术①国内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试行。“120”指挥系统主要是由有线排队交换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子系统、无线集群子系统和车载信息系统﹙GPS﹚四大部分。涉及的院内急诊主要信息管理系统有:挂号收费系统、检查化验报告系统、门急诊医嘱系统、病历管理系统、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LS)等。②专业化的生命支持技术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虽被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室,但尚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干预方式被证明在院前急救中对严重创伤患者有益。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与政府决策①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与政府区域规划:建立区域内各级急救组织,规定职责,分工明确,统一调度。②政府加大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和监管:当前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配置短缺;急救反应时间迟缓;无序医疗竟争;市民急救意识仍很淡漠;“120”急救电话受扰严重。③政府规范急诊医疗服务行业的准入制度。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从事院前急救机构、人员、业务、救护车与装备等方面准入制度的规定不够完善,急诊行业资质准入限定不明确。对从事急诊的医务人员在学历、继续教育等方面尚无统一的规定,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6、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与公民意识①公民对“120”的认知度。公民对“120”的认知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全民急救意识的高低。②公民自救、互救与“第一目击者”。③院前急救网络与社区的联系。群众既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很大部分(驾驶员、社区服务人员、工程人员等)也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7、灾害医学和应急医疗救援体系①建立政府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和区域性立体急救网络体系。②降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应灾“脆性”。“脆性”﹙vulnerability﹚是急诊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