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世界眼光?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答: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始终坚持着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特质,也要求应用它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树立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善于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比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名族利益.2.为何说社会主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答: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列宁、斯大林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毛泽东在曲折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永恒的追求。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人为本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美妙的乐曲,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3.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人类争取解放的最后斗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现实空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执政党宗旨的高度结合。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3.什么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答:“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虚假的共同体”,是指在该共同体中存在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对被统治的阶级来说,该共同体只是一种桎梏,只有打破这种桎梏,被统治阶级才能获得自由。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总之,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4、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认为,历史是由“超人”的权力和意志决定的,人民群众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型的材料”。俄国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等人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积极的英雄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群氓,犹如一连串的零,只有把英雄人物这个实数加在这些零前面,才能构成有效数字。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拿破仑就代表了“世界精神”,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以上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而上述观点不是从社会历史主体——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说明社会发展,不是从社会本身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是从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或者用超自然的力量说明历史过程与人类进步,或者从神秘的“绝对精神”出发、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而这些研究社会的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活动的视角来理解人,而不是将人看做纯粹的自然物,或将人看做纯主观的存在。马克思在肯定旧唯物主义重视感性存在的同时,否定了它的直观性;在批判唯心主义超验性立场的同时,吸收了其关于精神能动性的思想。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物质生产条件影响和制约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物质生产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要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离开“现实的个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精神、抽象的人性等去解释历史,均不可能获得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总而言之,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为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1、如何理解社会现象的两重性,即事实性与价值性?答: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不能归结为主观性,他建立在一定时间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第二,人们进行的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的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2、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答:(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2、分析题:18世纪著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孔多塞,在按照进步原则论述了人类历史的9个时代之后,大胆地预言了作为“人类精神未来进步”的第10个时代:我们对人类未来状态的希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即废除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一个民族内部平等的进步以及最后是人类真正的完善化。”“在那里,人人都将掌握必要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中按照自己固有的理性指导自己,保持它没有偏见,以便更好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良心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那里,人人都能由于自己才能的发展而得到保障自己需求的可靠手段;最后在那里,愚蠢和悲惨将只不过是偶然的事,而不是社会一部分人的常态。”当代学者指出,人类进步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涉及一种对过去的假设和对未来的预言。它的基础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主伙人类是朝着一个确定的和理想的方向缓慢前进-即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推断这一进步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理论对上述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是什么。答:社会评价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这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力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构成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现实的利益也包括长远的利益。上述中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主要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两大基本内容:物质方面,现在的社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