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染色70第二章染色染色是把纤维材料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它是借助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合,或者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染料而使整个纺织品成为有色物体。染色产品不但要求色泽均匀,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根据染色加工的对象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织物染色、纱线染色和散纤维染色等三种。其中织物染色应用最广,纱线染色多用于色织物和针织物,散纤维染色则主要用于混纺或厚密织物的生产,都以毛纺织物为主。研究染色的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染料,正确制订和进行染色加工,获得高质量的染色成品。第一节染色基础知识一、染色理论概述把纤维浸入一定温度下的染料水溶液中,染料就从水相向纤维中移动,此时水中的染料量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达到平衡状态。水中减少的染料,就是向纤维上移动的染料。在任意时间取出纤维,即使绞拧,染料也仍留在纤维中,并不能简单地使染料完全脱离纤维,这种染料结合在纤维中的现象,就称为染色。若把海绵浸入染液中,染料溶液也能进入海绵内部,可是即使时间长,染料溶液的浓度也不变化,将海绵取出绞拧时,染料和水同时又从海绵内挤出来,所以说海绵并未被染色。(一)染色基本过程按照现代的染色理论的观点,染料之所以能够上染纤维,并在纤维织物上具有一定牢度,是因为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存在着各种引力的缘故,各类染料的染色原理和染色工艺,因染料和纤维各自的特性而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但就其染色过程而言,大致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吸附当纤维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纤维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纤维表面,这个过程称为吸附。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吸附的逆过程为解吸,在上染过程中吸附和解吸是同时存在的。2.扩散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直到纤维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纤维内部的染料浓度,促使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此时,染料的扩散破坏了最初建立的吸附平衡,溶液中的染料又会不断地吸附到纤维表面,吸附和解吸再次达到平衡。3.固着是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纤维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三个阶段在染色过程中往往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染色的某一段时间某个过程占优势而已。第二章染色71(二)染料在纤维内的固着方式染料在纤维内固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纤维上的过程。不同的染料与不同的纤维,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纤维上存在着两种类型。1.纯粹化学性固色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例如: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醚键结合。通式如下:DRX+Cell-OH→DR-0-Cell+HXDRX:活性染料分子X:活性基团Cell-OH:表示纤维素2.物理化学性固着由于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相互吸引及氢键的形成,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许多染棉的染料,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等都是依赖这种引力而固着在纤维上的。二、染料基础(一)染料分类按染料性质及应用方法,可将染料进行下列分类。l.直接染料这类染料因不需依赖其他药剂而可以直接染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它的染色方法简单,色谱齐全,成本低廉。但其耐洗和耐晒牢度较差,如采用适当后处理的方法,能够提高染色成品的牢度。2.不溶性偶氮染料这类染料实质上是染料的两个中间体,在织物上经偶合而生成不溶性颜料。因为在印染过程中要加冰,所以又称冰染料。由于它的耐洗、耐晒牢度一般都比较好,色谱较齐,色泽浓艳,价格低廉,所以目前广泛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染色和印花。3.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这类染料是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染料。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因,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它可以用于棉、麻、丝、毛、粘纤、锦纶、维纶等多种纺织品的染色。4.还原染料这类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借助还原剂还原溶解进行染色,染后氧化重新转变成不溶性的染料而牢固地固着在纤维上。由于染液的碱性较强,一般不适宜于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这类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色牢度好,但价格较高,且不易均匀染色。5.可溶性还原染料它由还原染料的隐色体制成硫酸酯钠盐后,变成能够直接溶解于水的染料,所以叫可溶性还原染料,可用作多种纤维染色。这类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染色方便,色牢度好。但它的价格比还原染料还要高,同时亲和力低于还原染料,所以一般只适用于染浅色织物。6.硫化染料这类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能溶解在硫化碱溶液中,溶解后可第二章染色72以直接染着纤维。但也因染液碱性太强,不适宜于染蛋白质纤维。这类染料色谱较齐,价格低廉,色牢度较好,但色光不鲜艳。7.硫化还原染料硫化还原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制造方法与一般硫化染料相同,而它的染色牢度和染色性能介于硫化和还原染料之间,所以称为硫化还原染料。染色时可用烧碱-保险粉或硫化碱-保险粉溶解染料。8.酞菁染料酞菁染料往往作为-个染料中间体,在织物上产生缩合和金属原子络合而成色淀。目前这类染料的色谱只有蓝色和绿色,但由于色牢度极高,色光鲜明纯正,因此很有发展前途,9.氧化染料某些芳香胺类的化合物在纤维上进行复杂的氧化和缩合反应,就成为不溶性的染料,叫做氧化染料。实质上这类染料只能说是坚牢地附着在纤维上的颜料。10.缩聚染料用不同种类的染料母体,在其结构中引人带有硫代硫酸基的中间体而成的暂溶性染料。在染色时,染料可缩合成大分子聚集沉积于纤维中,从而获得优良的染色牢度。11.分散染料这类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颗粒很细,在染液中呈分散体,属于非离子型染料,主要用于涤纶的染色,其染色牢度较高。12.酸性染料这类染料具有水溶性,大都含有磺酸基、羧基等水溶性基因。可在酸性、弱酸性或中性介质中直接上染蛋白质纤维,但湿处理牢度较差。13.酸性媒介及酸性含媒染料这类染料包括两种。一种染料本身不含有用于媒染的金属离子,染色前或染色后将织物经媒染剂处理获得金属离子;另一种是在染料制造时,预先将染料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含媒金属络合染料,这种染料在染色前或染色后不需进行媒染处理,这类染料的耐晒、耐洗牢度较酸性染料好,但色泽较为深暗,主要用于羊毛染色。14.碱性及阳离子染料碱性染料早期称盐基染料,是最早合成的一类染料,因其在水中溶解后带阳电荷,故又称阳离子染料。这类染料色泽鲜艳,色谱齐全,染色牢度较高,但不易匀染,主要用于腈纶的染色。目前世界各国生产的各类染料已有七千多种,常用的也有两千多种。由于染料的结构、类型、性质不同,必须根据染色产品的要求对染料选行选择,以确定相应的染色工艺条件。(二)染料应用与选择1.根据纤维性质选择染料各种纤维由于本身性质不同,在进行染色时就需要选用相适应的染料。例如棉纤维染色时,由于它的分子结构上含有许多亲水性的羟基,易吸湿膨化,能与反应性基团起化学反应,并较耐碱,故可选择直接、还原、硫化、冰染料及活性等染料染色。涤纶疏水性强,高温下不耐碱,一般情况下不宜选用以上染料,而应选择分散染料进行染色。2.根据被染物用途选择染料由于被染物用途不同,故对染色成品的牢度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作窗帘的布是不常洗的,但要经常受日光照射,因此染色时,应选择耐晒牢度较高的染料。第二章染色73作为内衣和夏天穿的浅色织物染色,由于要经常水洗、日晒,所以应选择耐洗、耐晒、耐汗牢度较高的染料。3.根据染料成本选用染料在选择染料时,不仅要从色光和牢度上着想,同时要考虑染料和所用助剂的成本、货源等。如价格较高的染料,应尽量考虑用能够染得同样效果的其他染料来代用,以降低生产成本。4.拼色时染料的选择在需要拼色时,选用染料应注意它们的成分、溶解度、色牢度、上染率等性能。由于各类染料的染色性能有所不同,在染色时往往会因温度、溶解度、上染率等的不同而影响染色效果。因此进行拼色时,必须选择性能相近的染料,并且越相近越好,这样可有利于工艺条件的控制、染色质量的稳定。5根据染色机械性能选择染料由于染色机械不同,对染料的性质和要求也不相同。如果用于卷染,应选用直接性较高的染料;用于轧染,则应选择直接性较低的染料,否则就会产生前深后浅、色泽不匀等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三)染料命名上面所介绍的各类染料,不但数量多,而且每类染料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又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区别和掌握,对染料进行统一的命名方法已经正式采用。只要看到染料的名称,就可以大概知道该染料是属于哪一种类染料,以及其颜色、光泽等。我国对染料的命名统一使用三段命名法,染料名称分为三个部分,即冠称、色称和尾注。1.冠称主要表示染料根据其应用方法或性质分类的名称,如分散、还原、活性、直接等。2.色称表示用这种染料按标准方法将织物染色后所能得的颜色的名称,一般有下面四种方法表示(1)采用物理上通用名称,如红、绿、蓝等。(2)用植物名称,如桔黄、桃红、草绿、玫瑰等。(3)用自然界现象表示,如天蓝、金黄等。(4)用动物名称表示,如鼠灰、鹅黄等。3.尾注表示染料的色光、性能、状态、浓度以及适用什么织物等,-般用字母和数字代表。染料的三段命名法,使用比较方便。例如还原紫RR,就可知道这是带红光的紫色还原染料,冠称是还原,色称是紫色,R表示带红光,两个R表示红光较重。目前,有关染料的命名尚未在世界各国得到统一,各染厂都为自己生产的每种染料取一个名称,因此出现了同一种染料可能有几个各称的情况。三、染色牢度染色牢度是指染色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或在以后的加工过程中,染料或颜料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能保持原来颜色状态的能力。第二章染色74染色牢度是衡量染色成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容易褪色的染色牢度低,不易褪色的染色牢度高。染色牢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化学结构。此外,染料在纤维上的物理状态、分散程度、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染色方法和工艺条件等也有很大影响。染色牢度是多方面的,对消费者来说,一般比较主要的包括:日晒、皂洗、汗渍、摩擦、刷洗、熨烫、烟气等牢度。另外,纺织品的用途不同或加工过程不同,它们的牢度要求也不一样。为了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纺织部门和商业部门参照纺织品的使用情况,制订了一套染色牢度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下面分别予以简单介绍。1.日晒牢度染色织物的日晒褪色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日光作用下,染料吸收光能,分子处于激化态而变得极不稳定,容易产生某些化学反应,使染料分解褪色,导致染色织物经日晒后产生较大的褪色现象。日晒牢度随染色浓度而变化,浓度低的比浓度高的日晒牢度要差。同一染料在不同纤维上的日晒牢度也有较大差异,如靛蓝在纤维素纤维上日晒牢度仅为3级,但在羊毛上则为7~8级,日晒牢度还与染料在纤维上的聚集状态、染色工艺等因素有关。日晒牢度共分8级,1级最差,8级最好。2.皂洗牢度指染色织物在规定条件下于肥皂液中皂洗后褪色的程度,包括原样褪色及白布沾色两项。原样褪色是印染织物皂洗前后褪色情况。白布沾色是将白布与已染物缝叠在一起,经皂洗后,因已染物褪色而使白布沾色的情况。皂洗牢度与染料的化学结构和染料与纤维的结合状态有关。除此之外,皂洗牢度还与染料浓度、染色工艺、皂洗条件等有关。皂洗牢度的试验条件随构成织物的纤维品种而不同,皂洗温度可分为40℃、60℃和95℃三种。测试样品经试验、淋洗、晾干后即用“灰色褪色样卡”按国家规定标准评级。皂洗牢度按分为五级九档,其中一级最差,五级最好,沾色也分为五级九档,一级沾色最严重,五级为不沾色。3.摩擦牢度染色织物的摩擦分为干摩擦及湿摩擦牢度两种。前者是用于白布摩擦织物,看白布的沾色情况,后者用含水100%的白布摩擦染色织物,看白布沾色情况。湿摩擦是由外力摩擦和水的作用而引起,其湿摩擦牢度一般低于干摩擦牢度。织物的摩擦牢度主要取决于浮色的多少、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和染料渗透的均匀度。如果染料与纤维发生共价键结合,则它的摩擦牢度就较高。染色时所用染料浓度常常影响摩擦牢度,染色浓度高,容易造成浮色,则摩擦牢度低。摩擦牢度由“沾色灰色样卡”依五级九档制比较评级,一级最差,五级最好。汗渍牢度和氯漂牢度按五级九档制评级。评定染料的染色牢度,应将纺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