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建筑——建筑心理学角度分析内容摘要:理想的建筑一定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格局。并按照统一模数块进行设计,可以随着时代发展在四维空间里无限生长,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关键词:和谐模数时间生长一个建筑师着重于外形线条、明暗、空间以及外形观念的混合。而业主则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强调其使用价值和得到的服务。建筑如何产生、建筑师如何在空间和深度范畴内运用形状、构成、明暗、平衡、色彩、运动、材料以及其表达方式也就是建筑艺术的具体化,同时制作模型,配合分析研究。最终让建筑作品像好电影一样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不是在无生命的数码相机的记忆棒里。一个学建筑的学生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建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黑白图底关系,当新建筑置入环境时,原有的空间关系将产生变化,而良好的图底关系则可以增进新建筑在背景中与城市空间产生的新层次、新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建筑一定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格局。新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空间结构组织清晰明了,是理想建筑成立的第一大基础条件。建筑要与原有背景产生一定文脉关系,使新的建筑在场所中形成其相应的地位,从而更易于大众的接受。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就是一个环境只能对应了一个最佳的理想建筑。如住吉的长屋、流水别墅、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山六甲等等,就像是环境中原有的自然产物;而像国家大剧院那样具有强烈冲突的个例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建筑功能建筑就在人们的要求中,人们的需求决定建筑功能组织。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社会学家Maslow列出以下方面:1)生理(氧气、营养、居住、性)2)安全(保护、安静、自由和害怕);建筑与场所的关系即文脉,并不是后现代建筑所表现的建筑传统符号在建筑运用上的文脉联系。它涵盖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与山地地形的关系、与背景的关系、与气候的关系、与建筑材料的关系、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与非物质形式的关系。建筑与场所的关系能表现出新建筑设计的最初意图,理想置入自己的设计,其意图是新建筑与原有背景产生一定文脉关系,使新的建筑在场所中形成其相应的地位。3)隶属关系(爱慕、爱情、约束);4)价值确认(自信、威望);5)知识(新事物、思想、知识);6)审美(秩序,美);7)自我发展(潜在能力);8)形而上(精神,意识)。建筑功能组织的出发点正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一个理想的建筑不仅要找到需求的内在组织关系和秩序,如何组合和融合不同的需求,而且也要预见到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给予空间一定的灵活性,组织功能同时建筑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的特征也是需要考虑的。建筑师的任务是通过设计把客观的使用要求转化成具有造型基础的建筑。理想中的建筑需要考虑使用者在其中的活动内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建筑在满足生理、物理以上要求时,创造的三维空间尺度适意,朝向良好,开窗合适这些同时保证了建筑空间舒适;同时也要满足建筑心理的要求,空间窄与宽,色调的冷暖,是否符合个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旧事物的更替速度有点快的异常,可是建筑不是一件随意就能拆了重建的雕塑,如何让理想中的建筑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轻易淘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如果建筑的各个功能块都按照统一模数进行设计,内部墙体又可以推拉移动,以便于各个功能块之间的变替;外部墙体又可以继续生长加挂同样的模数块,使建筑在空间的各个方向都能同时发展。建筑形体“我们眼睛的作用就是在阳光下感受形体。”——柯布西耶人们按自己的需求组织安排建筑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的秩序。而这个空间也能够表达出使用者的特点,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意义,外部形体结合不同的内部空间表达不同的建筑性格。个性夸张的密尔沃基美术馆、温馨可居的第五园都是成功的理想建筑。形体产生于组织和建造方式。所谓物质形体就是由多个面围合组成的,从外部看,人们看到的面的组合就是形体,从内部看面的组合就是空间。形体根据它的大小和它的形态位于一个地点来决定他的存在,由形体得出它的表面。“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理想建筑原则之一就是内外一致,形式与内容统一。形体是最具有标志性,最易打动人,也是最容易与内部功能脱节的虚壳。如果只注重外部形体而忽视内部空间和功能,那必定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建筑。人们按自己的需求组织安排建筑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的秩序。而这个空间也能够表达出使用者的特点,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意义,那就是一个成功的理想建筑。打造理想中的建筑“正像一粒鱼卵长成一条成年的鱼需要时间一样,我们也需要时间使思想发展和定型。建筑比其他创造性的工作更需要时间。”——阿尔瓦·阿尔托理想建筑空间最大特点是空间加上时间的要素,产生四维时空体验感觉,打破传统建筑相对静止的状态,怎样使空间流动起来,成为建筑设计的关键。萨伏伊别墅中柯布西耶运用坡道,使空间体验成为建筑的主角,室外-室内-半室外-室外,空间多层次的变化使得建筑活跃起来,空间也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容器。作为建筑学的一名学生应该把建筑设计同时代发展联系起来,理想中的建筑不应该有寿命之分,她应该随着时间在生长、在改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她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边长10m的正方形一层空间足以夫妻二人的生活之需,4根宽大的壁柱支撑起底层架空的楼板和屋顶,形式简单、明快。这一层就成为“夫妻空间”,形成以夫妻为中心“核家庭”的生活方式。由壁柱支撑起的悬浮在空中的楼板平面由于在水平方向上被限制,保证了“夫妻空间”的绝对自立性。中间楼层视野开阔,并且平、立面相对自由。与主要空间相对应的厨房、浴池、储藏室是可以拆卸更换的从属空间就像汽车等产品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不断更新替换更好的部件和产品。随着时间的递进,夫妻有了孩子,在底层架空层又可以悬挂可以移动拆卸的儿童房,父母年迈时顶层又可以向空中发展。从而使建筑就像有了生命一般随着时间在生长。建筑是个综合产物,不是数学、物理那样纯推理性的学科,其中人文精神含在其中,而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千变万化的建筑,也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长河的精华,是建筑师个性化及人情化的创造,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和谐,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发展的最终归宿。参考文献:《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波特·哈姆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存在·空间·建筑》挪威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心理学入门》英肯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管理实用心理学》美P·E汤姆·梅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中国王小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指导老师:汪峰学生:张博日期:2011年01月建筑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