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模式改革研究摘要:农贸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农改超”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悄然兴起。但由于“农改超”牵涉因素较多,且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农贸市场的拆迁、安置问题,降低社会成本,为农贸超市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确保居民消费农产品的净福利不减少。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农改超,障碍,对策农贸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大大小小的城乡农贸市场的建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农民“卖菜难”和城市居民“买菜难”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并逐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农贸市场的发展,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调整,传统农贸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对卫生、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在竞争日益白炽化的今天,农贸市场与现代连锁超市在购物环境、卫生条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隐藏在内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一、农贸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的弊端传统农贸市场的弊端首先表现在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上的不尽如人意。与现代生鲜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洁净的卫生条件相比,我国城市大多数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极差。一些农贸市场垃圾遍地,淤泥成堆,难以下足。一旦腐烂变质的残枝烂叶等垃圾得不到及时清除,就会导致整个市场气味难闻,特别是在水产经营、活禽宰杀等区域更是臭气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居然还有直接食用的熟食品卖摊,各种调味、腌制品也是一应俱全,这类商品在许多农贸市场竟然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在夏季里甚至可见蚊虫乱飞,卫生令人担忧,这也是此类商品在农贸市场生意越来越难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农贸市场的卫生问题还表现在交易方式上。目前农贸市场都是采用现金交易方式,现金交易频繁,而在农贸市场特定的环境中,交换中的现金细菌多,极容易传染病毒,特别是热食类,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存在健康隐患。其次,传统农贸市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商品质量隐患。由于农贸市场采取的是建场招商、摊位出租的管理方式,经营户都是个体小商贩,数量众多,进货、销售都由经营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了相对固定的个体商贩以外,大多数农贸市场还云集有为数不少的提篮小卖的进城农民和流动小贩。这种分散经营状况,客观上形成了进货渠道广而杂的混乱局面,导致市场管理者对商品质量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也难以准确识别,而市场内又缺乏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久而久之,有些农贸市场就成了“低劣产品的集散地”,一旦商品出了重大质量或卫生问题,往往是商贩逃之天天,无处追究责任,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第三,对农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由于农贸市场经营户众多,进货渠道广而杂,进货数量、成本和销售额只有经营户自己清楚,因此在统一管理上存在相当难度。管理者对各经营户的总交易额不清楚,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供求状况,对市场未来前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难以为政府调控市场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销售额不明确,导致征税难度增大,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个体摊位多、流动性大、经营户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农贸市场在文明经营、规范服务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由于农贸市场存在以上种种弊端,因此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势在必行。在笔者对农贸市场经营户的调查中也了解到,目前农贸市场中大多数经营户反映生意不如以前,迫于现代超市生鲜卖场的多重压力,许多经营户已经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对农贸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迫切需要通过改善自身购物环境等各方面措施来提升、完善自己,增强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近年来,开办“生鲜食品超市”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悄然兴起。不仅大型综合超市纷纷引入生鲜卖场,“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也在一些地方逐步展开。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城市“生鲜超市”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它将对存在多年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提出挑战。对此,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二、“农改超”过程中遭遇的障碍因素“农改超”是城市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化改造的简称,主要指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产品的标准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及服务的规范化。“农改超”是推进流通现代化、规范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市场建设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农改超”牵涉因素较多,且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改超”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有一系列困难因素成为“农改超”的障碍,推行“农改超”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些因素。根据笔者的研究,目前影响“农改超”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农贸市场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大“农改超”将会遇到的头号难题是如何处理农贸市场现有经营户以及市场管理部门的利益问题。按照目前国内“农改超”的一般运作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接手投资对原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并负责经营。企业能否顺利接手,首要的矛盾就是现有农贸市场的清场、撤迁和安置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许多农贸市场的经营户是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他们的就业选择余地非常有限,一旦实行“农改超”,他们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生存问题,担心自己没有就业竞争能力会再度陷入失业的困境,即使有机会进入改造后的农贸超市,也担心费用会比农贸市场的费用大增,自己小本生意没有入场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经营比较成功的经营户,他们长期在农贸市场经营,是农贸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改变现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比较大,是极不情愿的事情。与此同时,现有的农贸市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利益和出路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摊位出租和管理费的收取,“农改超”后将场地整体出租或出售给超市公司所得到的收益可能会比现有农贸市场个体摊位出租的收益小,既得利益可能因此受损。这些利益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农改超”就会遭到众多个体经营户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抵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局部的社会不稳定。这也是政府不愿看到的结局,更是接手改造的投资者最担心的事情。因此,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将是“农改超”成败的关键。2,居民的购买习惯短期难改变,对“农改超”构成阻力大型综合超市开办生鲜卖场在我国已有好几年的历史了,尽管在购物环境、食品卫生等方面让市民感受了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但从目前的状况看,生鲜超市要取代农贸市场还非易事,大多数普通百姓家庭至今还没有形成经常到超市买菜的习惯,特别是购买蔬菜、水产品、活禽等,更乐于选择去农贸市场。客观上讲,农贸市场虽然存在一些向题,但也有其特殊的优势是目前大多数生鲜超市难以达到的。比如: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讨价还价;靠居民区近,可以就近购买;经营品种和数量众多,购买选择余地大;同类经营户众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可以灵活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超市由于受卖场面积、商品分类布局和商场环境要求等因素影响,生鲜商品种类相对较少,特别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同类品种一般只有一个摊位,使得顾客在进行商品选购时总感觉其品种没有农贸市场丰富,选择余地受限,活禽选购和宰杀更是远不及农贸市场方便。更有一点值得注意,超市内空调设施的使用容易使新鲜蔬菜、水果表面的水分很快挥发,而超市为保证场内环境的干净又不能像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那样不断洒水,因此人们在超市看见的蔬菜、水果总是没有农贸市场的新鲜,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居民继续选择农贸市场购物的主要理由之一。在农贸市场中,由于其摊位多,即使很多摊位上所售蔬菜品种是重复的,但人们就喜欢货比三家,在相互对比中有更多选择余地,同时,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对商品的照料管理相对超市员工更有责任心,能够采取措施保持农产品的新鲜。所有这些,都会使得普通百姓家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继续膏睐农贸市场,从这一点讲,要完全取消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农改超”是不切实际的,老百姓有一个转变认识、逐步接受的过程。3,农贸超市的成本费用和商品价位水平将是一大疑难,决定着“农改超”的成败由于大多数居民对“农改超”以后的农贸超市还不了解,总将其与目前超市中的生鲜卖场联系起来,拿原来农贸市场的方便和价格便宜等优势来与农贸超市对比,认为超市的各种费用比较高,“农改超”以后肯定会使“菜篮子”价格上升。这也是有意介入“农改超”的投资和经营者的担忧。从国内一些城市“农改超”的经验来看,企业参与改造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硬件投资少则100多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且在“农改超”实施过程中原农贸市场合同未到期经营户的清退补偿费用高昂,其他相关分流费用庞大,加之新建市场需增添大量设备,使得经营前期投入巨大,而目前单纯经营生鲜超市的利润非常微薄,投资收益率低,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成本,造成经济实力不强的经营者不敢轻易投资,成为制约“农改超”迅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目前社会费用问题也是制约生鲜超市生存发展的“软肋”之一。各种税费的征收大大高于农贸市场,水电费、人员工资和促销管理等成本相对于农贸市场都会大增,这对于毛利甚微的生鲜超市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农贸生鲜超市的经营可能将陷入两难境地:要么面临亏本的风险,要么提高价格,转嫁负担,由消费者承担“农改超”的代价。或者就是农贸超市再搞多种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鲜超市必须要靠经营日用百货来赢利,如果不是处于一个人气很旺的商圈,单独做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生鲜卖场,肯定很难生存。如果这样,农贸超市的专业化水平将大打折扣,农副产品经营的数量和规模可能会逐渐萎缩,最终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违背“农改超”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农改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农贸超市经营的费用能否有效降低,能否为广大市民提供足够的价廉物美的农副商品。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农改超”要走好,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建立能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形成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一条龙的完善的生鲜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和建立规模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建立这样的物流中心和生产基地,依靠专业一体化和规模化经营来降低成本,从而才能成为“农改超”争夺战中的大赢家。4.物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农改超的一大障碍在“农改超”过程中,卖场规模能否足够大,关系到农贸超市的商品品类和数量的多与少,决定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关系到超市经营的规模效益问题。如果营业面积过小,品种过少,方便性不够,价格无优势,农贸超市就会因为没有吸引力而生意冷淡,投资者就会退却。另外,如果生鲜超市经营的蔬菜、水果、肉食品等商品规模不大,也会抑制超市公司建立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积极性,就会和小商小贩一样,也去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又难解决,成本难降低,而且超市也难以控制农产品品质和进货渠道,这样的话,除了购物环境比农贸市场优越外,超市几乎找不到比农贸市场更好的理由,“农改超”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那些实力比较雄厚的超市公司一般都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超市物业,他们眼里的最佳物业结构就是单层面积要尽可能大,至少在1500平方米左右,面积太小是不能接受的。可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有很多农贸市场单层面积只有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更小,只有几百平方米,还有为数不少的棚盖市场和占道露天市场,这些农贸市场由于建筑陈旧老化,结构布局不合理,要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农贸生鲜超市,的确存在相当的难度,许多农贸市场的房子差不多都得重新修建。这样的物业结构,对接手“农改超”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三.推进“农改超”工作继续进行的对策措施1.提高认识,宣传到位“农改超”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必须妥善解决。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恳谈会和其他宣传沟通渠道,让农贸市场管理部门和经营户以及广大市民认识到“农改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