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第二组展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班齐读课文,划分节奏课题解说课题《登幽州台歌》登:登上幽州台: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歌:“歌”是一种诗体,表示是以诗歌为体裁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诗歌体裁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注解: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古诗文意1、前不见古人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2、后不见来者译文:后不见贤明君主。3、念天地之悠悠译文: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4、独怆然而涕下译文: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诗句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特指哪一类人?2、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象?3、短短的四句诗,为什么能够成千古篇?13内容解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特指哪一类人?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来的贤明之主。14内容解析:答:在苍茫广阔的天地间,独自一人怆然涕下的失意、寂寞、苦闷者的形象。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象?短短的四句诗,为什么能够成千古篇?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歌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映照,格外动人。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怀才不遇的诗人在面对辽阔的山河,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