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Xxxxxxxxxxxxxxxxxx引言: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有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联系[1]。而在各种不同的气象条件中,对人类健康影响最为敏感的是气温。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环境的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疾病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以及发生的区域都有了明显地变化。充分认识气候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利用气象流行病学的方法做区域性、气候性病例的对照,研究疾病与自然气候因素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气候条件和突发的气象灾害,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可能发生疾病的措施,对于保障人类健康、预防重大疾病流行和疫情的发生至关重要。气候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几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第三次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是来自世界各领域的约几千名科学家,历经5年时间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士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加可能是1000年来最高的,即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20世纪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有些地区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侯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一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士0.2℃;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2003年/200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偏高十分明显,为1961年以来第三个最暖的冬季,这也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四个暖冬;国家气候中心同时宣布:全球气候变暖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增温效应而造成的,发达国家是全球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从降水分布来看,我国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二、气候变暖的原因气候变暖原因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活动。(一)自然界的温室效应大气层中有多种温室效应气体,如CO2、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化物等,当短波的太阳射线进入大气层时,仅有约1/3的射线直接反射回空间,极少一部分被水蒸汽、云层和颗粒物吸收,而大多数是被地球表面吸收,然后以长波射线的形式辐射回大气层。由于大气层中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具有吸收波长射线(辐射热)的特性,这样就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如同给地球罩上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一样,使地球保持相对恒温状态,目前的平均温度为15℃。如果没有这些温室效应气体,地表温度将比现在低33℃。如果大气层中产生过度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就会变暖。(二)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由于人类使用燃煤、燃油和燃气,加之森林的砍伐、制冷剂的使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气体显著增加。在这些温室效应的气体中以CO2最为重要。在清洁的空气中,CO2的体积比为0.03%。由于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燃料使用无节制的增加和对森林无休止的破坏,大气层中的CO2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78mg/m3,升至现在的358mg/m3,上升了28.8%。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指出: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温室效应气体逸入大气层,这将会加速全球变暖。如果不控制大气污染,让CO2排放量继续增加,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这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二、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由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引起的。2003年我国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0.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上升。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及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即7月8一20日、8月l一3日、8月7一17日、8月21日-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是非热浪期间的2一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的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等,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及死亡率都将增加。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2004年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半小时后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2004年夏季,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他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了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来日出车最高记录。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气候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随着全球变暖的速度加快,其后果也会变得愈加严重:由于海洋水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频繁,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洪涝干旱、城市热岛现象更明显。全球变暖也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造成部分旧的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新的物种。改变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孽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的特征,会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海平面和海表面的温度上升,增加了经水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在过去的20a里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出现;有专家认为: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隐藏在冰川中的古老病毒将有可能释放出来。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巨大的。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命的危害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变化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危害会更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出现了频繁增加的趋势。近20年来,非洲持续干旱,许多国家出现空前饥荒1988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出现了194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减产380/0;1992年冬天和1994年初美国经历极度严寒,导致经济危机和交通瘫痪1994年夏季北半球大范围持续高温酷热天气;1998年中美洲诸国和孟加拉、中国遭受世纪性的洪涝灾氰1998年10月下旬,“米奇”咫风狂扫加勒比海地区,致使12万人丧生……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90亿美元。据中国气象局介绍,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2003年因气象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全世界至少损失600亿美元,比2002年的550亿美元增加了10%。四、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对策气候的变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除了国家采取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无污染资源等政策性措施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共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1)全社会应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作为优先工作领域,并加强对这方面研究的投入,凝聚多方力量,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格局,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的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他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的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共服务的信息制作、发布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干预手段奠定基础。为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预防等各类信息服务。(2)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突发事件及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新变化,应加大力度开展对传染病、流行病的监测及监测报告,以期能够迅速全面掌握疫情动态,并及时发布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报告。重点研究国内外传染病流行动态、趋势特征,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对传染病的分布和临床病种认识。(3)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引导大家适应气候变化,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大众要增强对由极端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学习科学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社会性体育健身运动,增强体质,以减少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号召全民提高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增加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以代替私家汽车,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4)气象部门要将预报进一步细化,在已开发研制的多种气象指数,如与生活有关的晨练指数、登山指数、感冒指数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紫外线强度气象指数,花粉浓度实况及趋势、哮喘疾病发病趋势预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预测、中暑指数预报等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延伸到传染病、流行病领域,让百姓及时地掌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要素变化,指导市民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增减衣物,以降低气象条件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需要尽快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建立中国与国际间各相关领域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研究和技术合作,共同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秦大河.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韩淑云气候变化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影响[3]曲江文.登革热预警指标的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7(2).[4]唐家琪.自然疫源性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等.气候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129-131.[6]李岳生,蔡凯平.中国血吸虫流行趋势及面临的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553-554.[7]路凤.气象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2):83-86.[8]刘芳.北京地区气温与急性冠心病的时间序列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4):252-255.[9]王奉安.气象关联你我他[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中国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1998年中国大洪水与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1]中国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