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民间说唱和小戏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是当代最贴近生活,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在最广泛的地域由最广大的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和城镇的地摊茶社。尽管新中国建立后,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走上了电视舞台;但是绝大多数的说唱曲种及其艺术活动仍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乡村城镇,是以中下层民众为服务对象的民间文艺形式。第一节民间说唱(一)、定义民间说唱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样式。有些论著称之为“曲艺”和“民间曲艺”。民间说唱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是一种口头叙述体的艺术形式,艺人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说唱是口头叙述的具体形式和手段.说和唱作为同一种叙事艺术的两种表达形式,在相互关系上,说是根本,唱是说的变形和延续,是说的音乐化形式,所以,民间说唱主要是一种叙事性的说话艺术,说唱不是说与唱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说话为根本的有机统一体.二、民间说唱的源流我国民间说唱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1.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礼记》、《国语》、《左传》都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优孟几位俳优善于调笑,用戏谑形式向统治者进谏,带有一定的滑稽表演因素。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说书佣”一件,1979年在扬州胡场一号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说书佣”两件。这几件说书佣神态逼肖,风趣形象,表明汉代在保留滑稽表演的同时已逐步向说书艺术迈进。2.到了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变文”,可以说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变文”讲经说法采取韵散结合的方法,有说有唱,图文并茂。除了讲唱佛经外,后来也用它演唱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变文,就是唐至宋初“俗讲”的话本,其中的代表作有《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它们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小说和讲史。3.说唱艺术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专业艺人,并且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勾栏”和“瓦舍”,各种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北宋的“诸宫调”、“合生”、“商谜”、“说诨话”,南宋的“像生”、“杂扮”、“陶真”及各种杂曲小调相当盛行。南宋诗人陆游诗《小舟近村三首》之三记述了宋代鼓书艺人的活动:“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从中可以见出鼓书艺术的流行。4.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间说唱发展的春天,它以其短小灵活、深刻有趣等特色吸引着广大民众。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到不少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我国的民间说唱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面临着新的考验。随着影视、网络等媒体技术的发达,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民间说唱逐渐丧失了传承与发展的传统土壤。同时,传统说唱艺术由于艺人的断层面临着没落的危机。如何在现代社会将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保护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三、民间说唱的分类:民间说唱遍及各地区各民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三百余种。如此众多的说唱曲种,如何分类,说法不一。我们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按照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把民间说唱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1、唱故事类所谓唱故事,指这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采用以唱为主的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等乐器伴奏的称为演唱体,包括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满族)等;好来宝鼓词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具有一定音乐性的称为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傣族)、哈巴(哈尼族)等。无论是演唱体,还是韵诵体的民间说唱,大都是从民歌、小调、民间曲牌发展演变而来的。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长坂坡》、《闹荆州》等;有的抨击封建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如《小两口抬水》;有的则表现民众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如河南坠子《偷石榴》。形式上,唱故事类往往篇幅不长,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山东快书的内容及艺术特点又称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因以说武松故事为主,故又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1951年定为今名。1.山东快书以说武松故事起家,山东快书的传统曲目主要是《武松传》,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宋江为止共十二个回目。其内容有《水浒》有较大差别,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民喜爱。山东快书的唱调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说白,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节奏较快,以表演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山东快书成为全国性曲种,出现了不少较好的曲目,很受群众欢迎。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段如《小两口抬水》、《柿子筐》等也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著名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开办了山东快书训练班,培养专门人才,并编写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剧目。2.山东快书的特征:(1).适宜于表演的说唱文学。山东快书的脚本既具有文学性,叙述故事,绘景状物,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有演出文学的特性,诸如上口、节奏感、动作性及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2).擅长于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战斗性强的武打斗争故事。由于山东快书演唱的多是《水浒》中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情节紧张,斗争激烈,人物形象夸张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语言明快、流畅、句子长短不一、张弛自如、灵活自然;加上表演者常常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这些都表现出山东快书所特有的“快”。《武松打虎》(3).创作和表演上的喜剧风格。山东快书在脚本及演出中,很讲究而且善于抖“包袱(即笑料)”。它虽然不像相声以“包袱”为主要表现手段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包袱”在山东快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出色的演唱者常常以丰富的情感、夸张的动作及风趣的语言,表现出山东快书所特有的幽默情调和喜剧风格。象相声一样,快书中的笑料也是刻划人物、展现主题、揭露矛盾、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由喜剧性的情节产生的,一类是由风趣的语言组成的。从情节中产生的笑料,也要象相声那样,事先铺平垫稳、埋好矛盾伏线,在情节发展和人物纠葛中产生喜剧效果。试看《小两口抬水》的片断:说了个大姐一十七,四年不见二十一。嫁了个丈夫才十岁,整整比他大十一。小两口井台一块儿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小大姐后边一使劲,叭喳喳,把她丈夫弄了个嘴啃泥。水桶落地滚了个滚儿,一桶清水湿了地皮。小孩子躺在地下哇哇地哭:“你欺侮俺,俺告诉俺娘来揍你!’小大姐一看可不得了,了不得,这要叫爹娘知道了,不死也得扒层皮。她走上前去就把丈夫劝:“你起来吧,我给你买糖买果买鸭梨。一会儿我进城去买布,给你做件衣裳带花的。”小孩子躺在地下撒了泼:“我不起,我就不起!”他梗梗脖子往后倚。小大姐这边一撒手,把她丈夫一头碰在水桶里。小孩子又是哭来又是闹,跳将起来发脾气。他抡起扁担就要打,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小大姐这边忙招架,脸上划破了一块皮。小大姐心里想:我一不做,二不休,再不受这个窝囊气。她走上前去一伸手,把她丈夫按在水坑里。上边就用拳来打,下面就用脚来踢。小大姐正把她丈夫打,来了个老头儿拾粪的。老头说:“大嫂子,你打孩子咋不在家里打,干吗在井台以上立规矩?”小大姐一见生人停下了手,站在一旁哭啼啼。小孩子一听发了火:“你这个老头不是东西!你看她比我大,我比她小,我是她的丈夫,她是我的妻。”老头儿摆手说:“我不信,不是你亲娘是后的。”拾粪老头的风趣语言,是由小两口喜剧性的矛盾纠葛所引起的,其中的笑料实际上揭露了封建婚姻造成的悲剧。三女婿拜寿此外,说唱者的跳出跳进,人物描写的拟人手法,表演时的流利而俏皮的语言节奏,以及拟声拟态等,也能形成风趣的风格。2、说故事类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它们都是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而形成,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的发展,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即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南方评话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南京评话、杭州评话以及福州评话,此系统的评话都较深地受到柳敬亭的直接影响。北方的评书以北京评书为主体,相传为乾隆年间的王鸿兴所创。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主要表现敌我攻占、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如《列国》、《三国》、《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等。二是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写结义搭伙、除暴安良、比武竞技、败山破寨等内容,如《水浒》、《三侠五义》、《绿牡丹》、《八窍珠》等。三是烟粉灵怪,主要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创作而来,多表现神异鬼怪、狐妖蛇仙等题材,以虚幻的艺术形象表现人间现实,如《聊斋》、《西游》、《封神榜》等。评书-杨家将1刘兰芳播讲评话评书、评话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一,展示了社会万象。如一面镜子,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勾画出一幅自古至今的中国历史画卷。其二,体现了传统美德。从美学意蕴来看,它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观念比较复杂,既反映社会生活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歌颂真善美,同时又敢于取舍,讲出说书人的思想倾向性。其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俯瞰宇宙万物作出宏观议论,而是把民众的世界观附着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以见微知著、发人深省;不是纵观几千年,道尽沧桑事,而是善于截取某一具体的历史断面,审视历史长河的波翻浪卷,表达民众的历史观;不是抽象的议论,抒发人生感慨,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典型人物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主要有:第一、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其结构手段主要靠“梁子”、“柁子”、“扣子”。“梁子”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三十六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十八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都要背的滚瓜烂熟,用时脱口而出。“梁子”是说书的主线,能够把其他相关的材料连缀起来。“柁子”是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情节,是多种矛盾、多种线索的纽结点,如《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又包含着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孙立、孙心、顾大嫂劫牢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以此为标志形成了评书的若干段落。“扣子”,又称“关子”,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处中止叙述、故意打住、暂时悬挂起来,俗称“悬念”,即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先作个提示或暗示,却不马上作答,在听众心中留下疑团,使其产生急于知道的期待心理。俗谓“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说书人正是运用扣子使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抓住听众,增强了艺术的魅力。第二、形象生动,形神兼备。评书中选取的人物其性格常常超群出众,或大奸大恶,或至善至美,或智勇双全,或忠义无双,这固然与它取材于民间口头传说、富有传奇色彩有关,更重要的是说书艺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以形似见长,而以神似取胜,不厌其烦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正面描绘、侧面烘托、两相对比、直笔渲染等使之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第三、叙议结合,说情论理。评书善于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在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对人物作评论以表明态度。评书取名为评书,皆因有评点之故。评书的评点,有时开门见山,直接议论;有时旁征博引,借题发挥;有时则援引典故,寓事于理。3、说笑话类主要是北方的相声和南方的滑稽。相声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艺术形式。一、相声的发展演变过程:1.相声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