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2000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据2010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988年,城市的贫困率为2.7%,1995年为4.1%,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5.8%。城市贫困有扩大化趋势。2、城市贫困人口的行业、地域分布上的集中性。从行业分布来看,贫困人口大都来自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显示: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建筑业为5.5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52%,煤炭等采掘业为3.51%,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而在金融保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贫困发生率几乎为零。另从地区分布来看,贫困人口多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西部为3.03%,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54%。尤其在资源枯竭的矿区,一些老工业基地中受经济结构调整冲击大的行业和企业,已形成了大大小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在这些贫困区,人气低沉,即便是寻求非正规就业的机会也不多;开展相互救助也有困难。例如,重庆市主城区已出现多处贫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和嘉陵江沿岸。困难企业比较多的沈阳市铁西区、齐齐哈尔市碾子山等地,由于下岗失业职工集中,被戏称为“工人度假区”。3、贫困人口年龄下移,有趋向年轻化趋势。目前,在城市贫困人口中,下岗和失业人员占有很大比重,而下岗无业人员又以25-44岁的中青年居多,占70.400,平均年龄为39岁,基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艰难阶段,对生活影响较大,其中的不少人已进人或徘徊在贫困边缘。4.以相对贫困为主,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5.中西部地区城市贫困问题较突出。6.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困难。据有关方面调查,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5700;小学文化程度占1400;二者合计占7100。这些低素质的职工就业面窄,易被精简,再就业比较困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贫困问题比农村贫困问题更严重。城市贫困人口的分类可大致分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孤寡老人和流浪者几类。1、下岗职工:90年代的国企改革使一大批员工成为了下岗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所以造成了他们再就业困难。2、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因此收入较低。再加上从农村来到城市,并未纳入医保和社保的保障体系中,生活更加得不到保障。3、毕业大学生:刚毕业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的聚集群体及“蚁族”。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公司的基层,虽然有宽广的知识但工资较低。有些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成为了“啃老族”。4、孤寡老人和流浪者:没有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得不到社会的保障,成为了流浪者。二、城市贫困的原因:面对如此多的城市贫困者,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城市贫困人口的出现。总的来说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有几点1、社会转型产生的结构变迁和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转型使原本从事一、二产业的人员转为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改革裁剪员工产生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如90年代的企业转型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裁员。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国的社保体系比起西方的社保体系来说差的还很远。西方人从生到死都包括在社保体系中,即使是失业也能依靠国家发放的低保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从前中国的农民没有纳入到社保体系中,现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将农民纳入到社保和医保体系中。由于社保体系不完善使下岗职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3、分配体制不合理:在我国由于分配机制、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趋势明显,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城市居民出现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从而陷入贫困。4、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无论是农民工还是下岗职工难以就业或收入低的一大原因是其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文化和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5、公共实施和慈善机构的不完善:面对流浪人群和孤寡老人,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慈善机构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困难,但现今慈善结构组织的不完善使其随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因此这些城市贫困人群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持续的保障。三、城市贫困的治理方法:1、政策救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治理当前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对策,要加大“三条保障线”的保障力度。“三条保障线”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城市贫困群体的“安全网”和“生命线”。其中低保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救助对象单一、救助方式单一、覆盖面低,低保标准低等问题,所以应加快建设低保体系,使之尽快覆盖符合条件的全体城市贫困群体,还要确保低保金的及时、足额发放。2、积极促进就业,采用积极地就业政策。就业是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之源,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是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失业、就业不充分和就业质量不高是城市居民生活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对于贫困居民而言,就业是消除贫困的最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应该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吸引外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增加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为城市贫困者提供文化知识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也要积极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就业观念,摒弃行业偏见,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再就业扶贫。3、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只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的公平。4、完善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中国,为贫困群体提供保障的主要平台是街道和社区,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越来越成为社区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构建以城市社区为平台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各项措施能够真正惠及贫困群体。我认为城市贫困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贫困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带来以后几代的延续性的问题,同时贫困文化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反贫困也应依照国情。在专家看来,城市贫困还不仅指贫困者的全部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而且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肉体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匮乏。从表面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低而难以满足起码的生活水平,缺乏物质和服务,从而不具备与他人相同的权利去选择健康、长寿、自由和体面的生活,受到社会排斥,但深层原因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在未来我们不仅要追求解决金钱上的贫困,更要解决精神上的贫困,达到社会的公平。参考文献:《中国社会学30年》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张润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第40卷第6期《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2011年中国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