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香传》主题思想中的三大特性语教四班沈冲1305014036内容摘要:《春香传》是朝鲜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民主倾向的一部作品,以歌颂真挚爱情、谴责封建暴政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作品内容描绘了才子佳人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和封建官僚的黑暗统治,又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否定不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表达人们的心声。《春香传》中的主题蕴涵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之中,具有内含意蕴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阶级倾向性。关键词:《春香传》主题思想三大特性正文:《春香传》是18世纪的朝鲜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19世纪由著名艺术家申在孝整理编订,是朝鲜文学中最宝贵的遗产。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写了退妓月梅之女春香清明游春于广寒楼巧遇两班翰林之子李梦龙,二人相互倾慕,私自结为夫妇。李翰林不久调任京师,命梦龙随行,春香、梦龙不得不依依惜别。而下卷写新任南原使道卞学道到任后强迫春香为其守厅,春香不从,被迫下狱,命在旦夕。梦龙在京应试中举,任全罗御使,暗察南原。他查明卞学道作恶真相,微服亲赴卞学道寿宴,丢下讽刺诗一首予以抨击。事后,将卞学道革职惩处,春香、梦龙重获团圆,共赴京师。一、内含意蕴的丰富性。在读者们看来,《春香传》这部作品是朝鲜的一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实际上这部作品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在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只有那些能提出一定社会问题的作品才最有意义,《春香传》也是如此。这部来自于人民又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它内含意蕴的丰富性即:既讴歌了心地纯洁、感情真挚、敢于反抗恶势力的成春香对除恶扶弱的李梦龙坚贞不渝的爱情,又鞭挞了以卞学道为代表的封建官僚,来反映黑暗的封建统治;既否定了以卞学道为代表统治下不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又表达了人民希望有李梦龙这样“青天”官吏的心声。因此,它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成为朝鲜国语文学中一块褶褶生辉的瑰宝。二、特定的社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春香传》故事的雏形早在民间就有所流传,纯祖时期的赵在三在《松南杂识》中记载:“南原府使李道会眄童妓春阳,后为李道令守节,新使卓宗立杀之。好事者哀之,演其义为打令,以雪春阳之怨,彰春阳之节。”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妓女不过是权贵们的玩物,官吏残酷迫害妓女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李朝时代,新兴的市民阶层反封建意识逐渐高涨,这种思想意识就渗入到了文学作品的改编当中了。在封建制度下,尽管成春香与李梦龙真心相爱,但是李梦龙不敢违抗父命,也没能突破封建门第关系的束缚带成春香同行。依依惜别之际,成春香并没有怨恨李梦龙,只是用“恨哉!恨哉!尊卑贵贱,委实可恨!”来表达她对于社会的不满。这种特定的社会,就是造成了成春香受到贪官迫害的间接因素。而贪赃枉法的好色之徒、新到任南原府使卞学道则是使成春香受到迫害的直接因素,他骄奢淫逸徇私枉法;刁钻乖僻刻薄尖酸;尚未上任就先打听“绝色女子”春香的情况,刚到任上就急忙吩咐点传艺妓,抓到春香便滥施淫威,置春香于死地;身负重任却不理政事,反而倚仗权势迫害百姓。这样一个无耻之人却被李氏王朝任命为新任南原使道,并且听凭他为所欲为,足见这一时期的朝廷是多么昏庸腐败了。书中借李梦龙之手写出一首寓意深刻且高度概括的讽刺诗: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这首诗不仅批判了朝鲜封建社会末期身份等级制度的罪恶,艺术的概括了书中卞学道统治下的南原府,更是揭露了当时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黎明百姓怨声载道的黑暗现实,艺术的概括了当时整个朝鲜的封建社会末期。三、阶级倾向性。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春香传》这部作品是由《松南杂识》中春阳的故事演化而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历史记载中春阳的命运是一个悲剧,而在这部书中,残忍的贪官受到了惩罚,主人公春香得到了幸福。这种情节的变动,实际上反映了市民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愿望,这就是阶级的倾向性。尤其是在成春香面对卞学道的残酷迫害时,她敢于反抗,凛然不屈,用“不知四十八方南原百姓的苦,但知枉法去徇私”来义正言辞的揭露卞学道;在遭受严刑拷打后,仍高呼“愿得七尺剑,刺杀贼馋奸”。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春香已不仅仅是一个为个人不幸命运而奋争的女性,而成为了代表百姓意志、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言人。市民阶级通过《春香传》这一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不满,反映他们与封建阶级势力的斗争。《春香传》这部作品由民间说唱文学演化而来,故事情节进展迅速,矛盾尖锐,冲突集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说唱结合的方式,更加丰富了作品的生活画面,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态度,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使人深思。参考文献:[1]赵沛林、仲石主编《东方古代文学(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523页。[2]陈百明、丁振宇主编《文学知识通》,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3]何乃英编著《新编简明东方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