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元素周期律概述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教学难点: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典型事实和实验引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分析1到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化合价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原子结构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引入】我们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事实,而物质从它的宏观组成上来说,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也就是说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元素周期律[讲述]钟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再从零点到24点又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比如:我们数学中学过的正、余弦函数的图像以2π为周期体现出周期性;生活中记时,一天以小时为序排列体现为周期性;那么元素以什么为序体现周期性呢?[学生阅读]P8课文第一段[问题]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些粒子数有关?关系怎样?[板书]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投影]我们把核电荷数从1~18的元素,也就是把原子序数1~18的元素按下表排列。请1、3、5组的同学画出3~1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4、6组的同学画出1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全体同学画出1、2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略)3表1原子序数12元素名称氢氦元素符号HHe原子半径(nm)0.037---原子序数345678910元素名称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元素符号LiBeBCNOFNe原子半径(nm)0.1520.0890.0820.0770.0750.0740.071---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元素名称钠镁铝硅磷硫氯氩元素符号NaMeAlSiPSClAr原子半径(nm)0.1860.1600.1430.1170.1100.1020.099---[说明]简单解释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区别。[引导思考]大家从填写结果看,你认为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由1-到8,K层为1—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8图5—5,完成课本P88表5—7[引导思考]从上表中的数据看,你认为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暂不考虑)[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由大到小)下面请同学们在表1的空栏上,填写你所知道的各元素的化合价。1、3、5组同学填第二行,2、4、6组同学填第三行,全体同学都填第一行。附:最高正化合价+10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1+2+3+4+50负化合价-4-3-2-1最高正化合价+1+2+3+4+5+6+70负化合价-4-3-2-14[引导思考]从同学们填写的化合价中找出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列在此表上,大家从表上看,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完成课本P89表5—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7、-4→-1→0)[板书]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说明]19号以后的元素,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规律虽比1—18号元素的要复杂些,但总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讲述]到现在为止,人们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性质各异。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元素所表现的性质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金属性,一类称为非金属性。已学过的Na、K等金属元素所表现的性质就属典型的金属性,而N、Cl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就具有典型的非金属性。[引导思考]金属元素中,各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是用什么实验事实说明的?非金属元素中,各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又是用什么实验事实说明的?[学生讨论后小结]: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板书]①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②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容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说明:下节课,我们将依据这个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来研究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练习]:1.课本P151(1)、(2)、2(1)、(2)、42.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3.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D.H+[小结]: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作业]:1、课本P88一、2、3三2、阅读本节所讲的内容并预习元素周期表。教学评价设计5要求学生注意在事实的推导、问题的讨论、总结规律的探究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1)问题的提出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事实的推导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失误。(3)归纳结论是不是准确的。(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交流与合作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2.从本节课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收获?3.除本节所探究的三条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可作为今天研究的问题。帮助和总结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学生基础条件计不同和课堂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内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