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规则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影响幼儿规则执行力的因素分析【摘要】幼儿在规则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边学习规则边违反规则的现象。探讨影响幼儿规则执行力的因素,是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本研究发现:幼儿自身发展、幼儿的个体情绪、规则环境暗示及家庭与传媒信息源等因素对幼儿规则执行正相关。【关键词】规则执行力因素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行为的规范化,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是其社会化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1]规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人类个体对规则的适应并非本能的反应,而是在后天逐步习得的一种行为。日常生活规则和社会行为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对于进入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的幼儿来说,规则的学习并不容易,很多因素在干扰和影响着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执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将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如果我们把幼儿规则执行力看作是一个函数f(x),影响这个函数因变量的有abcd很多自变量,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幼儿的自身发展、幼儿的个体情绪、规则环境暗示和家庭与媒体信息源这几个自变量,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一、幼儿自身发展对规则的影响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尽管教师、家长本身对规则的执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规则意识的发展首先受到幼儿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幼儿自身发展是幼儿规则执行力函数的最基础的自变量。儿童的发展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其特殊的规律。形象地说,幼儿的自身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纲要”,这个纲要不是国家制定或教师规定的,相反,国家的“纲要”和教师的教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纲要”来实施。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幼儿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从对规则的认识和遵守开始的。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很少从“幼儿的大纲”出发,而是按照“教师的大纲”,想当然地制定出各种规则,孩子在活动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是教师需要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制定,仅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重视作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导致规则内容,幼儿不能理解。因此,幼儿表现出规则实践与规则意识之间的矛盾。[2]例如,教师制定的“在活动室里不要大声说话”的规则。在幼儿看来,怎么样才算小声说话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只顾说话,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说话太大声,违反了规则,可当你问他的哪里做得不对的时候,他会回答说:“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幼儿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认为自己只是在说话而已,对于“大声”这一点他们根本就不会有感觉。幼儿规则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外在的成人的警告与训练是不行的,即使幼儿当时为了避免惩罚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行为,其内心也得不到成长。在一次给“消防车”涂色活动中,教师为了增加趣味,在消防车旁画了一座房子,涂色的规则是颜色不能超出线外。结果,一些幼儿在涂房子的时候,不但把房子涂得通红,而且连房子的样子都不见了。教师一看作品认为涂得乱七八糟,而幼儿解释说:“火太大了,房子已经烧没有了。”这就是幼儿思维与成人思维的不同,很多成人认为的规则,在幼儿的眼里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接纳并尊重幼儿拥有的自己的世界。[3]二、幼儿个体情绪对规则的影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情绪对幼儿的行为影响很大,在规则的执行力上也不例外。幼儿的个体情绪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其对规则的执行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幼儿个体情绪是幼儿规则执行力函数的最敏感的自变量。所以特别值得教师的重视。幼儿情绪表达的动机有两种,亲社会和自我保护。亲社会的表达就是个体希望维护他人的感受,而自我保护就是个体想创造个人优势或避免负面结果。幼儿心理活动的情绪很大,不受理智的支配。生气、愤怒使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多。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焦虑是“一个孩子在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里所抱有的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焦虑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我们发现,当幼儿的心情不好或被教师批评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违规行为。在一次活动中,甲离开自己的位置和别人讲话。乙小朋友坐了他的位置,当甲告诉老师自己的位置被乙占了,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结果老师一句“你刚才离开位置了”并不再关心这件事情的时候,让甲觉得他所希望的结果不是这样的,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意的心理,从而产生了焦虑。下课后,他的情绪就发作了,无缘无故接连动手打了几个小朋友,而且还一发而不可控制。在老师看来,甲下座位违反规则在先,并未想制止乙的行为,甚至有点“活该”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在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让甲体验到离开座位没有座位的后果,却没有试图了解甲当时的心理感受,让甲感受到自己未被教师接纳,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教师应该解读幼儿内心的世界,把握每一名幼儿的心理活动。[4]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接纳幼儿内心的想法和行为。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接纳、尊重时,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使幼儿获得了情绪的安定,从而使幼儿重新去思考问题,获得改变自身的原动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三、规则环境暗示对规则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幼儿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更容易受环境暗示的影响,规则环境暗示是幼儿规则执行力函数的最能动的自变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常规的发展过程不只是要求孩子乖乖听话,而是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小班幼儿没有判断能力,不会思考深层次问题,完全是凭感觉、凭生理直接感受的行为反应,教师需要创造符合建立常规的环境暗示的元素,幼儿自然而然地按照环境的暗示生活,规则也由此建立。“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有序的环境中受到规则的训练,并逐步养成习惯,而不是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及高控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标识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可以利用标识,帮助幼儿理解建立规则。所以在活动室内我们利用标识,让幼儿熟悉每一环节的方法和步骤。如在区域中,玩具的种类及数量都相对较多,要幼儿遵守“把玩具放在指定位置”这一规则如果光用语言来说,肯定没有效果。笔者利用标识,给每份玩具都拍好照片,一式两份,一份贴在玩具盒上,一份贴在玩具摆放的玩具柜上。由于有了照片的提示,幼儿在操作完后,只要找到和其照片一样的地方就可以准确摆回原位。同样是标识,有时对幼儿起不到规则暗示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的思考与调整。如为了让幼儿遵守“排队喝水”的规则,笔者在饮水机前贴了一条直线,幼儿虽然也站在直线上排队,但是小班幼儿的空间意识发展不够,在排队时经常出现前胸贴后背,引起争吵的现象。后来,笔者改为一排小脚印,就避免了这一现象。所以,为幼儿提供“规则暗示”的环境标识,需要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设计,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四、家庭及传媒的信息源对规则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场所,而媒体则是人在物理生活半径之外最重要的信息之源。家庭和媒体传递的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家庭与传媒的信息源是幼儿规则执行力函数的最有能量的自变量。有研究表明,多数不能遵守规则的幼儿的家庭在家对幼儿根本就没有规则要求或有要求而没有严格执行,而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做什么,随意性很大。而对于幼儿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是无可奈何,听之任之,对幼儿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导致幼儿对于规则的漠视。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放学回家,爷爷和小孙子在路边看地摊上的卖玩具。突然,小孙子抓起一个玩具就跑,爷爷在后面喊:“回来,不可以拿玩具。”小孙子继续往前跑,爷爷只有掏出钱包付钱,然后再去追小孙子。从这里看出,孩子“拿着玩具就跑”肯定是不符合规则的,可是大人没有及时对幼儿进行任何形式的教育及责罚,导致规则不能坚定地执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幼儿虽小,也包围在各种媒体的信息轰炸中,电视、电脑,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日益加深。媒体的信息源,有时传递正能量,有时传递负能量。由幼儿没有辨别能力,特别容易受负能量的影响。比如,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别容易受到媒体信息源的影响。[5]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通过信息的认知过程获得知识。所以,家庭动画片的影响,使得幼儿的对正常社会交往规则得到漠视。幼儿在观察攻击性的模式时,会注意到攻击性行为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模式就会增强模仿。《奥特曼》《铠甲勇士》等动画片充满了暴力、打架等不良的行为,幼儿进行模仿,让这种攻击性行为成为在幼儿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来源。所以,教师、家长都应重视电视对幼儿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费尔巴哈说过:“当人刚刚脱离自然界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里特别要注意这个关键词——“内化”。所有的规则,必须内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标准,我们才能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目的,才能达到实现人的社会化这一教育的本质。幼儿的自身发展、个体情绪、规则环境暗示以及家庭与媒体的信息源,分别是幼儿规则执行能力函数最基础、最敏感、最能动、最富有能量的自变量,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幼儿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研究和探讨这些自变量对幼儿包括规则执行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影响,使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既科学又人本的自觉行为。参考文献[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5]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8-190[3][4]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2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