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大陆度-表征大陆性气候强弱的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一种参数。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季风-广义指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方向变化120°)有明显转变的现象。狭义指海陆热力学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的现象。大陆性气候-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海洋性气候-临近海洋地区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气候。水团-海洋中理化性质(温度,密度,盐度等)比较均一的大块水体。地理区划-根据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和利用改造、保护进行不同目的不同尺度区块划分的过程。二简述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1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2发生学原则。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再了解区域分异规律。3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概述中国土壤、植被分布规律土壤分布规律: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而纬度地带分布明显的土壤带中,东部和西部也有干湿带性分异。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我国土壤垂直带谱也可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西北干旱内陆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逐渐增加,影响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土壤垂直带谱结构是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和腐棕土。东部湿润地区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递变为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腐棕土等。概括起来,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①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②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③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3.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在高原周围边缘山地,土壤的分布为镶边式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南面与东面的亚热带、热带北缘湿润海洋型和北面的暖温带干旱大陆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一系列高山耸立,亦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化(有人称上垂带谱);同时在整个高原面上,尤其是东部和南部,是我国几条大型江河的发源地,在深切的河流谷地中,沿河谷两侧的陡坡,与山地一样也发生土壤(反向)垂直分异(亦称下垂带谱)。但从整体看,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是比较明显的。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分南北两带,北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自东而西,由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山地灰褐土及寒毡土垂直带、寒冻毡土地带、寒冻钙土地带、冻漠土地带。南带因西南季风沿边缘河谷向高原内部输入,自东而西依次出现寒毡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的下垂谱、寒毡土地带、寒钙土地带。4.我国土壤除呈上述地带性分布外,还有分布广泛的隐域性土壤,如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初育土等。它们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但在形成发育过程中,仍带有地带性因素的烙印。植被分布规律:1.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总规律,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干湿度地带分异非常明显,即使青藏高原也没有打破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受海洋季风影响的总规律。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主要水平带植被更替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性(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化。北部的新疆地区,天山北部为温带干旱半荒漠、荒漠,南部为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裸露荒漠带。南部青藏高原植被带的纬度变化规律为:藏南谷地为旱生灌丛以及山地灌丛草原,还有喜暖的白羊草、固沙草草原。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北部为高寒荒漠。2.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大类。我国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有下列规律性:①各垂直带都是以各类森林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灌丛、草甸带;各基带都分别反映着其所在地水平带的森林类型。②各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在垂直带谱中相同森林类型所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升高。③各温度带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的植被类型。④在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山地植被垂直带亦有所差别,在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尤为明显。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特点如下:①各山地垂直带谱中,森林植被居次要地位,以至缺失,而以山地草原或山地荒漠或高山嵩草草甸占优势。②山地垂直带由基带向上,植被带的更替是:在山坡中、下部随着大气水分由干旱到半干旱,是由荒漠→草原。③山地垂直带中各植被带分布的高度,自东向西随干燥度的增强而升高,并且垂直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化。④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3.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其分布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制约,如水文因素和岩性、土壤等因素。其次,也与大气候之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草甸植被的分布规律:①森林草原带的草甸植被:禾草-杂类草草甸,禾草-杂类草盐生草甸。②典型草原带的草甸植被:盐生草甸最常见。③温带荒漠区的草甸植被:盐生草甸、灌木。沙地植被的分布规律:①温带半湿润区的沙地植被:樟子松疏林、榆树疏林。②温带半干旱区的沙地植被:落叶灌丛、榆树疏林。③干旱荒漠区的沙地植被:半灌木油蒿。四概述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总的来说,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地形阶梯,且自西向东逐级下降。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五概述中国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②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2.形成过程:从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形成海陆地貌基本框架,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中国地貌的基本轮廓,由这两次大陆碰撞引发的一系列的构造变形,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大气环流的改变,亚洲季风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形成现代地貌格局。①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②气候因素③地表组成物质因素④人类活动因素六试述中国自然地理分异过程主要从地形地貌和气候演化两个方面论述,要强调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理分异过程的贡献。一、新生代以前的环境演化概况一)、中生代以前:1.大地构造演化与海陆基本轮廓(1)震旦纪以前:古中国地台(2)古生代:(加、华)古欧亚大陆形成2.气候变迁及自然景观(1)震旦纪以前气候温暖,震旦纪全球第一次大冰期,自然景观简单(2)古生代(Pz):寒武-石炭纪大间冰期,植物由水生-陆生,成煤期;石炭-二迭纪全球第二次大冰期,景观始SN分异二)、中生代(Mz):1.大地构造演化与现代地貌轮廓的奠定(1)印支运动(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