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四、正音: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第二段:重点词句:(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写游后洞的情形,并表示遗憾心情。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洞险、深、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第二课时(三)(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由又删想到了学者治学,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求深入而广泛。而一般人的做法呢?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有山者大部分选择近的、路平坦好走的景点,求学的人也是如此人们都有一种取易避难的心理倾向。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生: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志—志向、意志力—能力、毅力物—辅助条件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政府的扶持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生(齐声):“尽吾志”。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奋斗比成功更重哟。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四)、第四段:重点词句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六、结构板书:理清思路: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中心句——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课堂小结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本文把______游山和______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系起来,借______尽吾志”和“______深思”的道理。学都要“________归纳主题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课件出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师: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精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磨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篇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整理精校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必修教案032716:15::《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与设计:(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设计意图:强调学生朗诵的意识。)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我们在《师说》这一篇古文中也有遇到这一现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当如何“尽吾志”?(设计意图:领会的写作意图:)提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要尽最大的努力。(全班齐读)八、总结与反思:(一)、总结: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第1课时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味积极的人生态度;第2课时将指导学习自学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第3课时将指导学习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落实第三段的朗读背诵。(二)、反思及赛后心得:2015届高考模拟4月16日,福建省厦门市首年教师大赛拉开帷幕,我有幸成为869名参赛选手中的一员。高中语文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教学、课件制作、现场作文”四大项。整整一天的参赛,虽然很累,但却让我收获并快乐着。感慨时光短暂,经典转瞬即逝,此次的大赛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无尽的反思。回忆赛程,至今记忆犹新。新形势新课改赋予了高中语文老师新的要求、新的使命——课堂上要注重体现“评价意识”。在片段教学《游褒禅山记》中我用到的评价语言:“你们在读书时,我在读你们。我从你们认真的表情中,知道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那么,现在请王玲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三段文字。”“赵慧同学,我看到你眼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余华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我看到了大家赞赏的目光,掌声在哪里……掌声送给他!”“从大家自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一条条美丽的波浪线画出来了,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