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听觉系统(一)听觉系统的刺激:声(sound):一种波产生:声音的振动会引起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分子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知觉维度:响度、音高、音色。物理维度:振幅(强度)、频率、复杂性作用:1、理解言语;2、从他人的声音中辨识出其情绪;3、欣赏音乐4、探测驶近的汽车或走近的行人;5、辨识出动物的叫声;6、辨识声音本身7、帮助定位,识别声源位置能听到的声波的范围:人:20~20000Hz;蝙蝠:10~100000Hz;海豚:2000~100000Hz貓:100~65000Hz;狗:50~32000Hz次声波:低于20Hz;超声波:高于20000Hz(二)耳的解剖结构①外耳:耳廓,耳道(包含分泌腺),鼓膜耳廓:位于头侧边呈翼状或半喇叭或半漏斗状。可以运动,有助于收集声波和声源定位。外耳道:长约2.5-3cm,向外的开口为耳门,另一端被鼓膜封闭成盲端。走向呈S形:向内、向前、向下;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耳垢(Earwax):软骨部外耳道壁内有变异的汗腺分泌蜡样耳垢,功能:可以粘住灰尘和异物,防止异物入侵,起到保护作用。鼓膜:为浅漏斗状的卵圆形半透明薄膜,向鼓室内凹陷,厚约0.1mm,直径约10mm,张于外耳道的内侧端,分隔外耳道与中耳。鼓膜富有弹性,质地坚韧,经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穿孔)外耳闭锁:耳廓再造术。②中耳:鼓室、听骨链、咽鼓管1、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耳咽管功能:聚集能量2、耳咽管/咽鼓管:连接中耳腔和鼻咽功能:平衡压力、分泌物排污中耳炎(otitismedia)3、听力损伤:传导性损伤:中耳:耳膜破损、听小骨损伤或缺失等。感觉神经损伤:听神经、听皮层损伤。助听器:是先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加以放大后,再转换为声信号,从而将声音放大。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实现换能器功能的是麦克风和受话器。可对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放大作用,频率响应&音调调节。③内耳: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内耳由于其形状复杂,被形象地称为迷路。耳蜗(cochlea):前庭阶、中阶、鼓阶、柯蒂氏器(三)听觉毛细胞和听觉信息的转换柯蒂氏器(organofCorti):基底膜、毛细胞(内毛细胞、外毛细胞)、盖膜听觉毛细胞:外毛细胞:12000个、内毛细胞:3500个与双极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四)听觉通道①耳蜗神经的连接:耳蜗神经是听觉神经(第八对脑神经)的一支传入性轴突——螺旋神经节传出性轴突——橄榄耳蜗束②耳蜗神经与听感受器的连接:95%的听神经——内毛细胞:一对多5%的听神经——外毛细胞:多(约30)对一外毛细胞是效应器细胞,它参与改变基底膜的机械特性,并影响声音震动对内毛细胞的效果。③听觉中枢系统:耳蜗核:耳蜗背侧核、耳蜗腹侧核斜方体——位于桥脑腹侧的一束交叉纤维,传递与双耳计算相关的信息上橄榄核群:LSO——双耳声强差、MSO——双耳时间差外侧丘系——轴突束下丘:信息整合,特别是声源信息内侧膝状体核:连接听觉丘脑和初级听皮层、与注意的产生和维持有关初级听觉皮层:Brodmannareas41&42(五)音高的知觉地点编码:中高频;频率编码:低频基频:复杂声音里最低且通常情况下最强的频率,是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编码的一种系统。泛音:当具有复数的基频时,复杂声音的频率人类声音的基频分布:男:85~180Hz、女:165~255Hz(六)音色的知觉(七)空间位置的知觉相位差:对低频声音强度差:头影效应;对高频声音前后方位:音色分析(耳廓的反射作用)发生知觉整合的两个先决条件:1、相关性足够高:双耳相关性计算2、延迟足够短:回声阈限、优先效应(八)听觉系统的行为功能认知心理学注意观:注意有着自己的独立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模式。将注意看做一种内部机制——实现对刺激进行选择的控制和调节行为两大功能。特别强调:选择性注意知觉选择模型:1、过滤器模型:注意就象过滤器,通过它的过滤,使输入通道的一些信息能够通过内部容量有限的通道进入高级中枢过程,而其它的信息则被过滤掉。瓶颈理论:选择是为了避免系统超载;一种单通道模型:按照“全或无”的方式选择;一种早期模型:依据物理属性(新异刺激、强刺激)或者为人期待的信息,在高级分析之前进行选择。一种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方法: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不一样。通过实验考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息的关系。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实验结果:a)以耳朵为单位再现;正确率为65%;以时间先后呈现,正确率为20%。b)若不加限制,多数以第一种方式再现。——证明了单通道模型全或无的加工方式。Cherry(1953)的追随实验: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利用这种复述技术使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该耳朵叫追随耳)。而另一只耳朵就叫非追随耳。实验结果: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的再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试的回忆效果很差。由此可见,追随实验也支持注意的过滤器模型。鸡尾酒会效应:非追随耳中的某些信息可以察觉:物理特征、姓名等;在鸡尾酒会或其它的聚会上,您正在和几个人专注地交谈。这时,您对其他人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如果外面有人提起您的名字,您可能会注意到,而与你交谈的其他人却不一定注意到。争议:无法解释“鸡尾酒会效应”:非追随耳的内容也能够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无法解释双耳分听、追随程序中的意义效应;存在两种看法:a)过滤器通道可以快速转移;b)注意的工作机制不是单通道模型和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过滤器模型不准确。2、衰减模型Treisman(1964)衰减模型认为,注意的工作方式不是以全或无的单通道方式,而是多通道方式工作,但是在多通道的信息加工中,每个通道的信息得到加工程度是不一样的。基本思想:将过滤器“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将过滤器的单通道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不同刺激材料的激活阈限不同,受个性倾向、项目意义、熟悉程度、上下文和指导语等影响。Broadbent基本同意Treisman的修改,故称过滤器—衰减模型,合称“知觉选择模型”。3、知觉选择模型评价(1)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一致,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器予以调节,这样才产生了注意。(2)过滤器的位置在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3)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