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与西方音乐风格的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浅析中国与西方音乐风格的对比作者:张贺杰王庆辉孟艳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钢琴音乐作为起源于欧洲的艺术品种,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促进和提高的,中国的钢琴艺术除了自身的民族风格外,也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演奏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本国钢琴事业的发展。简言之,中国音乐的独特之美在于“神”和“韵”,而西方音乐则更趋于逻辑性和理性化。我们在借鉴和运用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音乐特有的风格及其与西方音乐语言的不同之处。关键词:钢琴;中国音乐;西方音乐;音乐风格对比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32-01一、中西音乐风格的对比(一)旋律。中国音乐的主流以“线”性为主要表现手段。一般说来,“线”[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更加具有精神性的东西。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历史,风俗习惯不同,因此中西音乐在“线”性方面也存在差异。首先,中国的语言特点是一字多音,一字多声,同样一种拼音可以产生阴,阳,上,去四种不同音高和语调,因此在旋律上塑造了抑扬顿挫,委婉细腻的风格。其次,外国音乐是一音一意,即一个音一个意思,其装饰音每个音也都是实音,而中国语调里一音多意[即一个音多个意思]的特点,使得并不是所有音的波动都是同样的,在乐句中有的音是实,有的音是虚,具有虚实两种状态。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犹如书法和绘画中各种抽象的点,线,渲,擦等手法,表现了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所以中西音乐在旋律线条演奏的虚实程度上明显不同。再次,西方音乐的旋律性多是建立在和声,复调等多声音乐表达基础上的,而中国音乐却主要建立在单声部线性音乐表述的基础上,让旋律做横向线性的延伸,展开,其旋律的抑扬起伏,如同一条蜿蜒而行的蛇,能无声无息的进入你的心脏,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达不到的地方。(二)结构。在音乐结构问题上,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三段体的产物,即A—B—A,单三部曲,复三部曲,回旋曲,奏鸣曲也都是ABA的结构。即使乐曲里面“即兴”的东西,也有比较清晰的曲式结构。而中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民间乐曲,还是一些古琴曲,曲式结构都很少采用A—B—A的结构,中国的曲子构成更体现为一种衍展体,也就是不停向前发展的一种结构,往往表现为从“散”开始[散板,中国特有的节奏特征,节奏无规则,不能用小节线划出,也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到一种比较缓慢的拍子的段落,然后有一个过度,随后到中庸的速度,再快,更快,然后又回到散板结束。总之,从无序到有龙源期刊网序到无序[散—慢一快—最快—散],这属于中国音乐一种比较普遍的格局。相对于A—B—A而言,中国音乐大多是一环一环向前发展的。(三)节奏。欧洲音乐的节奏律动通常是强弱拍有规则的,均匀的按小节线的划分循环往复出现,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每小节第一拍为强拍,其他各拍为弱拍,例如:2/4拍:强,弱;3/4拍:强,弱,弱;4/4拍:强,弱,弱[次强],弱,这样的规律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体系中是固定不变的。中国音乐则有不同,与汉语体系声调密切相关的中国音乐,具有相对自由的节奏观念,一种是大量使用散板,这种节奏完全没有规则,故不能用小节线划出,因而也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这是最自由的节奏,通常在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另一种节奏有强拍和弱拍的分别,因而也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每一节中的位置不固定,而是每拍中强拍的位置忽前忽后,变化多端。可见,中国音乐节拍的最大特点是强拍可以是流动的,而西方音乐节拍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切分音],强拍和弱拍才能互换位置。(四)织体思维。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在艺术方面追求一种立体感,雕塑感,因此其音乐体系的主干是横向复调音乐和以纵向和声关系为轴心的主调音乐的结合体,故和声色彩相对丰富,音响效果较为丰满。而中国文化着眼于时间性,中国音乐体系始终未能产生出类似西方主调音乐的纵向织体思维,而是表现出对横向旋律的强烈兴趣,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因此,在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乐曲是单声部的,即便在有些作品中产生多声部的织体,也不象西方音乐中常用的主调音乐,而是复调音乐。因此中国音乐追求一种单纯蜿曲,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印象效果。综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传统,势必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差异,然而音乐是交流的艺术,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国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征,因此在学习和演奏西方音乐时,应把握好与自己民族习惯的不同之处,吸取西方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便更好的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二、学习和演奏中的若干问题(一)由于中国语言的声调性,[阴,阳,上,去]因此旋律比较委婉,抑扬,音色变化也比较大。而在演奏一些古典作品时,如巴赫的作品,音色变化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因此在演奏中尤为注意这一点,应根据乐谱本身的强弱力度变化,而不能随意更改音色。(二)中国音乐节拍是一种“橡皮筋”式的弹性节拍,较为自由,可以根据需要加长或缩短某拍的某值,而西方音乐节拍的弹性是“数学”式的变量,每分钟的拍数一旦确定好,则不能随意变动,因此我们在演奏西方作品时应注意节奏的准确性而不能象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散板时那样随意。其次,前面所述中国音乐节拍的最大特点是强拍可以在任何位置上流动,而西方音乐通常情况下都是第一拍为强拍,因此我们在演奏中西音乐作品时,要特别注意节拍重音的不同,尤其在演奏西方作品时应注意弱拍到强拍的倾向性。龙源期刊网(三)中国音乐中多为单声音乐,虽然也有多声音乐织体,但和声色彩不够丰富,饱满,较为单薄,所以中国学生在和声听觉方面较弱,从和声色彩到走向到解决反映不十分敏感,因此在练习中应多加强和声听觉方面的训练,培养多声音乐感觉,这种训练同样有利于演奏西方音乐作品,西方音乐作品多为多声部的,和声色彩饱满,浑厚,具有音响效果。可见,和声听觉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四)中国音乐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到无序的普遍格式,结构不同于西方采用的ABA三段论,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音乐作品之前,应对作品先进行结构,和声,曲式的分析,先有个整体印象,在逐渐增加内心听觉,到总体把握整部作品,这样有利于作品的学习和演奏。(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内外赛事上获奖,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所关注,然而在国内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区,比如中国人对技巧十分敏感。此很多学生和老师盲目追求“快如风”式的训练,过分强调技巧性,从而忽略了音乐性。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是内心情感真切流露的一种表达方式,单纯追求技巧性而忽略音乐本身,是枯燥的,乏味的演奏。因此,我们在演奏中应更多强调内心听觉,一切动作和音响应符合内心听觉,只有心理有了听觉,有了音乐,才能将音乐本身表现出来,达到技术与音乐的完美统一。今天,世界艺术正在走上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也不例外。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渗透,中国的钢琴事业也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向前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在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时,也吸取了西方音乐浓厚而丰富的养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喜爱,被西方人称为“天籁之音”。在这个中西音乐融合的时代里,作为一名中国的钢琴学生,在结合演奏自己本民族作品的同时,应注意把握西方音乐的不同风格和演奏方法,做到中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在把握不同风格作品演奏时的能力。★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qy201015)。参考文献:[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华乐出版社,1996.[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