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古代散文》主观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AAAAA西南大学《古代散文》主观题答案1、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譬如记叙战争,它往往根据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和作者的看法,分别选用“伐”、“侵”、“袭”、“取”、“克”、“灭”、“歼”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即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秋笔法”。2、互见法。《史记》中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司马迁往往将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主要特征写在本传里,而将次要经历和事件则分散写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或借他人之口道出,这样来反映人物的全貌。这就是所谓“互见法”。3、苏海韩潮。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迈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文章波澜壮阔,纵横自如。4、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指欧阳修散文中那种别具一格的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的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特色。5、古文。唐宋古文运动中广泛流行的“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究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近乎先秦两汉广泛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6、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7、骈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8、文以明道。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韩愈的“明道”具有政治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反对分裂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文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丽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的浮文、空文。有文而无道,文章失去存在的意义;有道而无文,道则无法运行而远播。也就是说,思想内容和形式必须结合,而思想内容则是文章之本。9、不平则鸣。“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承而且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认为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作用。10、气盛言宜。“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AAAAAA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义法。方苞在散文创作中探索为文之道,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创作理论,其核心就是“义法”。“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以义为经,以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用当今语言诠释,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1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二、简答题:1、散文的文体特征。答:①形神两旺的本质特征②见情见性的气韵特质③启心益智的理趣美质④多姿多彩的语体美质2、《春秋》记事的特点。答:①《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②《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答: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答:①《墨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逻辑。②另一特点是崇尚质朴,不重文采。5、《荀子》的比喻有何特点?答:《荀子》中的比喻却极富特色,常用一连串的比喻,层见叠出。类似的取譬设喻,几占全文之半。6、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7、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答: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其次,《史记》结构之严谨也可以说是空前的。8、中唐古文运动的成就。答: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散文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英语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他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AAAAAA生了深远的影响。9.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由来。答:“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选编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抄》,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10.韩愈散文的语言特点。答:韩愈的各体散文,各具特色,而气势磅礴,雄奇奔放,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是其总的特色。这一特点是说韩文如河海般广阔深厚,气势充沛,而又波澜横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意料。这是他“气盛言宜”论文主张的时间。韩文的风格特征,富于变化是说韩文构思章法,奇诡多变,文无定式,篇无定局,句无定法,完全依据叙事、说理、抒情的需要而“戛戛独创”,韩文的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12、归有光散文的特色。答: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并无惊人的事件、曲折的过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意,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朴素简练的文笔剪辑刻划一些日常生活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淡,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三、论述题:1.先秦散文的总体特征。答:首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先秦散文,特别是战国的论辩文章,它们的作者不是以文章自名的文士,它们著书立说的目的全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为了寻求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途径。其次,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再次,文史哲三位一体,文学尚未独立。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在先秦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最后,“神比于兴”“深于取象”。陈騤《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艺术手法。2.《左传》的艺术特点。答:《左传》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长于叙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其次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所记战争大大小小有三四百起之多,而能各具特色,互不雷同,即使战争相近者,也能同中见异。再次是善于描写人物。《左传》在叙事中,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最后是长于描写外交辞令。春秋以来,由于诸侯之间斗争尖锐,各国间经常聘问盟会,行人频繁往来。外交场合,那些犀利微妙的对答,委婉有力的陈说,经作者记叙熔铸,或气势激切而不失分寸,或纡徐从容而暗挟风霜,或机敏风趣而意味深长,风格各异,文采斐然,历来为人们所欣赏。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战国策》记事真伪杂糅,加之叙事不记年月,常截取某些片断加以渲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降低了它的史学价值。然而,它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却很突出。第一,《战国策》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战国策》描写的人物非常广泛,上至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此外还有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等,无AAAAAA所不有,且各具特色。第二,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其辞铺张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令之极也。”第三,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的深入浅出、鲜明警醒而富有启发性。《战国策》中的比喻,多以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为喻体,巧妙活泼而蕴意深刻。《战国策》中的寓言,有人统计约共七十则。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的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5.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答:所谓“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方面对《史记》巨大成就的高度赞扬。首先,在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通过著作鸣不平于天下后世这一点上,司马迁和放逐之后乃赋《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他受宫刑之后,在忍辱发愤的十年中完成了《史记》,书中时时流露出他的隐痛和郁郁不平之气。其次,《史记》能够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人物的鲜明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物描写,是《史记》的人物传记富于文学特征的又一个原因。再次,《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寄寓著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这种在形象中寄托强烈爱憎的人物描写,具有像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一般的感染力量,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二者的主要区别只在《离骚》是韵文,而《史记》是散文。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7.柳宗元寓言的成就。答:柳宗元的寓言,继承了先秦诸子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他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抓住其某一特性予以夸张,以寄寓哲理,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寓言,造意新奇,讽喻生动,幽默犀利。由于柳宗元的大量创作,寓言才得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把寓言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出现于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柳宗元是寓言文学的完成者,他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8.欧阳修散文的风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