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说课稿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四、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学法七、说教学过程八、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3个生字。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有感情得朗读课文,并做到节奏停顿得当,能背诵课文,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从课内外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杨氏子应对的语言的巧妙和机智聪慧。教学重点:本课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重点。四、说学情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如何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五、说教法本科教学主要采用读式教学法。导语激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细读解析,精读入情,美读品味,熟读成诵。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六、说学法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想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七、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初读大意。(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三)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四)精读课文,品味幽默。(五)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一)揭题导入,初读大意。导语: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用的是白话,叫白话文。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课题)(二)再读课文,感悟大意。本层次的教学采用的是自悟教学法。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标出节奏,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学生自由练习朗读。(三)读懂课文,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在质疑之后,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以及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四)精读课文,品味幽默。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环节安排了以下2个教学环节:1.品读孔君平的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①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②体味“言外之意”: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是同姓,是一家人。③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④齐读孔君平的话。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①感悟对答之巧。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③感悟反应之快。杨氏子的聪明还表现在哪?④齐读文章第一句话。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五)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本层次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法。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们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人去拜访,杨氏子会怎么说?发挥学生想象力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了解出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2.拓展阅读《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讲给别人听,分享你阅读的快乐。八、说板书设计10.杨氏之子孔君平杨氏子↓↓孔雀杨梅谢谢观赏!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