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结构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消费结构分析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阐述了城镇与农村消费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并着重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消费;城乡;结构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不断运动的统一。消费具体表现为消费数量、消费增长速度、消费结构等。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是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消费结构是消费的核心内容,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4年。这一时期消费结构的特征是食品消费比重很高。1981年的食品消费结构达到56.6%,1983年达到59.2%。这一时期,由于食品消费居高不下,使得其他消费项目的比重无法提高。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和杂项商品服务分别下降0.5%、0.04%、0.04%、1.35%和0.33%。1981~1983年随着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比重不降反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低,部分居民还处于贫困状况。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两大特征:1、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到一个新的水平。1985年城镇居民消费比重从上年的57.97%,下降到53.31%,已经接近联合国规定的温饱和小康的临界点50%;2、消费结构发展出现波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1985年开始,经济高速增长,1988年由于经济过热,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治理整顿,经济迅速降温。1991年经济开始复苏,1992年经济重新迅速增长。第三阶段为1993~1998年。1993年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很快又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由于政府采取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大波动,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展也比较平稳。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始终保持在5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已经进入小康阶段。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食品消费比重从高水平降了下来。1978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67.71%,由于食品消费比重很高,其他消费项目占总消费的比重就都很小。该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杂项商品及服务总和只占9.29%。1978年以后几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重迅速下降。1984年这项消费比重降至58.97%。由于食品消费比重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消费项目比重增加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第二阶段是1985~1990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居住消费比重持续数年处于较高水平上。1978~1984年随着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居住消费比重迅速上升,到了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居住消费高比重期。第三阶段是1991~1999年。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文教娱乐用品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比重迅速上升。1999年与1991年相比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上升了4.79%;杂项商品服务比重上升了1.32%。居住消费增长高峰过后,文教娱乐用品消费快速增加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到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以来,中国正式确认了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准则在各个领域开始推行,居民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逐步走向规范化,居民的市场地位也随之得到初步建立,这奠定了居民行为规范的制度基础。居民面临社会制度的变迁,他们的经济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消费的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1、国家基本取消了物价补贴,票证已经全部取消;2、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福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房制度;3、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行;4、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发生的变化:1、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不稳定性增强。一方面是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消费支出的不稳定性。2、受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稳定性影响,居民消费预期时间跨度拉长,甚至达到一生。3、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和预算约束放松。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国家,城乡差别是这种二元结构的产物。几十年以来,由于城市和农村差别依然存在,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很大差别。首先是地域环境差异性。城市给城镇居民提供了完备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等设施,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保障,消费多样化。而农村生活相对恶劣,消费比较简单;其次是消费品的分配差异。1978年以前,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低价定量供给,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是自给性消费。1978年以后,虽然城镇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改变了,城镇取消了低价供应和相关福利,但由于收入的分配不同,城镇居民不但可以不断地提高收入,而且还享受到了国家各项改革给予的各种补贴,导致消费品变相地分配。而农村虽然仍然是自给性消费,但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明显增加,使其消费支出增加;第三,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产生不同影响。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各种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全面开展,改变了城镇居民的原有生活和工作环境及习惯,对其收入和消费支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要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大得多。改革带来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的风险增大,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消费更加谨慎,预防性储蓄增加。虽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同期城乡居民总体消费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从绝对消费水平看,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405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3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4%;到1998年两者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6,201元和1,892元,农村居民仅为城镇居民的30.5%。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差距很大。1、农村居民的食品与居住消费占据了整个生活消费的主要份额。199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44.5%,而农村居民则为53.4%,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983年的水平。同时,农村居民用于居住的费用份额很高,历年来一直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的这一比重。农村居民在饮食与居住方面的巨大开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其他消费选择;2、在食品内部的消费构成上,城乡差别悬殊;3、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份额极少;4、消费品的物质层次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消费层次差异太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滞缓不仅不利于大多数农民尽快地实现小康目标,而且将会从消费、生产及分配等多方面对农业、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不均衡分布不利于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并加剧了市场矛盾。收入不均直接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的不均衡分布。从购买力地区分布看,大部分购买力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拥有的购买力较少。这种购买力分布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明显好转,从而制约着低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束缚着农村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投入的下降制约着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生产消费的降低增加了农村经济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难度。近几年,虽然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下跌,但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一直不旺。另外,滞后的农村居民消费削弱了其对国民经济应有的推动力。农村居民消费的低迷状况不利于整个消费市场的重新启动。低收入层次占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他们的消费能力弱,限制了农村居民对整个消费市场的贡献。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低消费水平直接限制了他们对工业生产的需求动力。农村市场是我国整体消费市场获得升温的突破口,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市场需求问题,对我国整个需求市场的搞活,整个经济的形势回升,都有深入影响。首先,应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之间财富的失衡分布对农村及整个消费市场的不利影响;其次,应当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市场购买力;第三,切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重塑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