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辅导员对当代大学生“佛系青年”的价值引领作者:桓斌斌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3期摘要:做“佛系青年”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流行现象,这是非健康的青年亚文化。该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大学生多元复杂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论述高校学生“佛系青年”的典型特征及重点表现,分析高校“佛系青年”观念及其行为习惯的生成和演化逻辑,探讨高校辅导员对“佛系青年”的思想政治引导策略与对策。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佛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大学阶段正是青年逐步发展和完善自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特殊时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帮助其牢固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追求,追求青春梦想。一、高校学生中“佛系青年”的特点及表现“佛系男子”一词来源于日本,特指喜欢独处,只关注自己内心世界和生活节奏,认为恋爱纯属浪费时间的男性。2017年12月,“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等词火遍网络,这是指一种与世无争、淡然超脱、看淡一切处事态度。“都行”“无所谓”“爱谁谁去”“随它去”“没关系”等是“佛系青年”的常用语,在大学生中,“佛系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2],思想上表现为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抱之以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行动上表现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低关注度,低参与度、低行动;在学业方面认为考试就像一场游戏,成绩较高时不会很高兴,成绩不理想也不难过;与教师交流时,不表达自己的意见,淡然超脱。他们认为一切事情皆是虚妄。种种谣言,过眼云烟。热搜热榜,不过梦幻泡影。二、高校学生中“佛系青年”行为习惯的生成逻辑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佛系青年”现象,正是一些大学生不适应学校及社会新环境同时缺乏改变克服的勇气和毅力、执行力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影响因素。1.学生原生家庭及社会环境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单一。家庭环境尤其是学生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及文化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早期最重要的因素,“佛系青年”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文化存在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唯分数论,重物质满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因此不能有充分时间陪伴孩龙源期刊网子,补偿以优越的物质条件,忽视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导致其心理健康发展不完善,性格容易情绪化,人生目标片面化单一化;二是过度溺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典型的中国式“421”家庭,由于全家娇宠子女,父母用溺爱代替教育,导致其抗挫折能力较低,造成一些孩子自我调适能力差和不能正确对待得失问题。三是一切由家长操心的“精细化”管理,生活上严格管控,在重大抉择面前认为孩子很多事情不懂而帮助子女做决定,这部分学生被迫过着一种父母眼中理想的被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从而剥夺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意识,遇事缺乏决策能力,遇到困难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等待成为习惯。社会分工细化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部分青年成功的焦虑心态,渴望少量或短期付出便得到巨额长期回报,对于短期内没有明显获益的事项缺乏精心钻研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这实际上是少数大学生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的客观理性认知。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迷失。随着《罗拉快跑》《大话西游》等后现代主义电影流行,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去中心化”、“去合法化”价值体系逐渐被某些大学生接纳,崇尚不以约束为条件的自由、甚至鼓吹要把人变为无本质和中心,不受任何外在规则、法律、制度、文化或内在自我道德律的约束,只享受当下的人[2]。某些大学生失去理想的召唤,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一切事物都缺乏追求合理性的意义,采取所谓的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态度就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3.高层次需求未得到及时满足致使某些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失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人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求,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并认为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人的各种需求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3]。当目睹他人高层次需求满足时,一些学生便会出现一定的羡慕、焦虑、渴望、嫉妒等心理反应;当自我需求未满足或满足程度达不到自己期望时,某些学生会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郁积,表面上则呈现出一副淡然超脱的态度来麻痹欺骗自己。4.追求张扬个性与传统规则的内在冲突导致心理落差。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自律适应规则,现代主义互联网时代不断催生孩子个性生成。两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对立统一的世界投射到青年身上,尤其当青年还没有足够的智慧能够把握其中的平衡时,一些人就会造成内心的不稳定。传统文化倡导的规则意识使青年觉得繁复,不符合其向往非主流、消解权威性、追新求异的个性特点。但现实中,由于掌握资源和能力及阅历的有限,难以掌控自身境遇,因此产生无力无助感,在追求和逃避之间出现钟摆式徘徊。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佛系现象”。“佛系”二字完全是一种文化误解观念误导。“佛系现象”的本质是消极性价值观。三、高校辅导员对“佛系青年”的思想政治引导策略与对策辅导员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关键阶段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对待“佛系青年”的认识偏差中,要注重方法,注意方式,着重实效,从学生繁杂的事物工作中抽离出来真正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龙源期刊网以兴趣激发“佛系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要善于发掘和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兴趣,搭建各个水平多层次的展示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身特长找到参与感,享受活动的艰辛快乐和意义,以此唤醒学生的兴趣、自我意识和追求,完成自我觉醒。学校要建设多种社团,覆盖科技竞赛、扶贫、音乐、艺术等多个方面,并定期举办相关的高水平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并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更多“价值感”“获得感”。2.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人生关怀,既拿辅导员当朋友又同辅导员做朋友。辅导员在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就业规划、成长路径选择、恋爱问题感到迷茫时,要在第一时间真诚地设身处地地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困惑并与学生一起发现潜在问题、界定类型问题,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完善对策,给学生在迷茫中指条明路,帮助其树立理想信念,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和长远的生活规划。3.增加社会体验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磨炼其生活智慧。辅导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好党的理论路线,以富有趣味的方式方法做好方针政策解读,引导大学生对所处的伟大新时代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代机遇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情怀。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升华成能力,以多样性和完善性为要求增加学生体验,提高其社会认知接纳能力,使其勇敢正确又富有智慧地对待挫折,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大转型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广阔天地,大可作为,要以优秀青年的先进事例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4][5]。总之,大学生阶段是青年逐步完善信仰体系形成终生价值追求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系好“第一粒纽扣”,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帮助青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华章。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2]李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9).[3]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37.[4]查少刚,杜孝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重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5]光明日报.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四[D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