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自然界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整体。学科性质和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体系按辩证逻辑结构排列为: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按历史线索排列则为: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法;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它是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3.什么是系统,系统地本质特征,如何理解整体性(P35)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1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它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其整体功能或效应总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其表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外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2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层次相互包含,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自然系统的层次性反映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相对性。4.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61)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在科学的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3)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声称.4)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5.【论述】生态系统三大规律(P71)1)闭路循环规律闭路循环的科学图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产生了能量的流动,能量流不像物质流,它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着生态系统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还表现在系统中各声明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有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信息的循环。也正是由于信息流,生态系统由了自动调节机制。总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符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2)反馈调控规律。(1)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运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2)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的目的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反馈调控的复杂性: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循环和流动,系统要素间的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造就了作用和因果的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反馈调控规律对人类有几大的理论和时间意义,尤其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馈调控富有启迪。(3)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在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一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6.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4)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实质:a.强调了科学发展和自然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强调了人类社会与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7.【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P80)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展开成三个层面:○1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具有利人功能,具体表现在“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和“达美”的审美效应(真销魂)。人与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2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相恰。○3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的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自然系统的平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技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8.科学观察的含义和特点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它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9.科学实验的特点(P128)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变革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可以简化或纯化研究对象;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与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10.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答: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迫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1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实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较为相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理由主要是: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不同的背景知识、理论指导、甚至是不同的生活经历,都可能对同一事物现象作出不同的观察结论;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家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想象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发现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事物现象。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要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观察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性。12.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区别绿色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传统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两者的区别:○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2产品设计要求不同,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3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及再利用全过程,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4产品设计方法不同,传统设计“为制造而设计”,绿色设计“为环境而设计”;○5所获效益不同,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得到成倍的效益。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1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哲学基础P2111)减量: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包括两层意思,省料和节能。2)重复利用:。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3)循环: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