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唐诗三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4唐诗三首他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他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为“诗史”。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诗篇——《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课时石壕吏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2.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素养)学习目标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知识备查作者简介知识备查背景资料《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整体感知逃跑。投宿。多么。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整体感知捎信回来。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最近。防守。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整体感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整体感知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精读细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精读细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精读细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使人的凄苦、悲愤之情。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古今异义老翁逾墙走古义:跑,逃跑。今义:慢慢行走。听父前致词名词作状语,上前,向前。合作探究词类活用《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❶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共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言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的义愤。写作特色❷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诗的开关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特色凶恶残暴深重苦难深切同情石壕吏板书设计耳闻目睹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苦啼申诉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清苦。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知识备查背景资料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知识备查文体知识怒号三重茅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广厦突兀见此屋庇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zhuǎnshàqǐngxiànsāng读一读预习检查转丧厦zhuǎnshàzhuànsāngsàngxià转变转动高楼大厦丧乱沮丧厦门多音字预习检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整体感知多层茅草。挂着。高。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整体感知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朗读指导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精读细研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精读细研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秋风卷茅(秋风破屋)内心痛惜精读细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整体感知忍心。如此、这样。喝止不住。整体感知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应重读,语速缓慢。2.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内心的焦灼、无奈和痛心。朗读指导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精读细研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群童抱茅无奈痛心精读细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整体感知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被子。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译: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读前两句,想象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2.读第三到六句,想象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3.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的凄苦、激愤之情。朗读指导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精读细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第三诗节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冷似铁”中“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儿拆洗;很冷,很硬,并且破了,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精读细研“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本诗节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破屋漏雨痛苦难眠精读细研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精读细研贫寒的士人。高耸的样子。1.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2.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

1 / 10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