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任务: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地更好的艺术。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1)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非总和或简单相加或科学之科学)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不能否认哲学的的指导作用)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1)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非辩证关系)(2)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第2页共13页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或: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谁第二性)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第3页共13页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两种基本形态。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是客观存在)(3)物质是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显示的是各自的具体特性,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1)区别: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还不能被改造(改变)。(3)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4)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的方法论:见下一考点13.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第4页共13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1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反映外部现象、本质规律;反映过去、当前、未来)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为: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归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历史的统一)(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1)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要求: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含义)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5页共13页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书P51)16.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两层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②能动性。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B)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实践、学习。(即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方法论: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8.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第6页共13页1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原因:a.主观;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b.客观: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的途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20.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第18、19考点作为世界观,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