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3.积累古诗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十五从军征(1)订正字音松柏(bǎi)冢(zhǒnɡ)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舂(chōnɡ)羹(ɡēnɡ)饴(yí)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阿:前缀,用在某些代词或称谓前面。冢:坟墓。累累:众多的样子。文中形容坟丘众多。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雉:野鸡。持:拿。一时:一会儿。饴:同“贻”,送给。朗读指导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整体感知1.题目是什么意思?从军征,指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1.诗歌的主人公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内容探究65年。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一说,“十五”和“十八”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是实指,意在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2.老翁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翁心情喜悦、充满期盼。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3.老翁在回家路上,对家中景象可能进行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但他实际见到的景象是怎样的?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他实际见到的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凉破败的景象。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的。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诗句体现出来的?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是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体现出来的。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句。品味赏析老兵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看到。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写法探究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本诗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语言风格。它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鉴赏评价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拓展延伸学习了这首诗,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的确战争是可怕的,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我想对战争说:战争,你给太多人们的心带来伤痛。这都是我们渴望和平的心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会奋战到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总结结构图示总写内心——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野兔野鸡旅谷旅葵行动饭羹作好不知饴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作者介绍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天宝三年(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二度从军。病死于成都。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出色,其诗挺拔沉雄,新奇瑰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作品有《岑嘉州集》。(1)订正字音裘(qiú)衾(qīn)薄(bó)掣(chè)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控:拉开。着:穿。瀚海:指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阴暗。掣:拉,扯。翻:飘动。朗读指导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整体感知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忽如”二字用得神妙,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不仅和雪形似,而且千树万树竞相开放、压枝欲低的姿态,还和雪神似。此外,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体现了诗人乐观而昂扬的情绪。内容探究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请稍作分析。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光,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3.诗人为什么要写红旗的情状?送别时,诗人抓住了“红旗”这个军营特有的意象来写,从视角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煞是美丽。同时,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心恸。4.如何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马行处”这里指朋友远去留下的足迹。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这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诗人在想些什么呢?是为朋友归京而不舍,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神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诗人的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的天山雪原的雄浑浊背景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极为相似。1.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品味赏析2.“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是如何突出冷的程度的?写出了什么?这四句先用“散入”一词将视线由广漠无垠的填空转移到军中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接着写出一系列表现雪天奇寒情形的细节。“狐裘不暖”“锦衾寒”“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令人难以忍受。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战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表现得十分逼真,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同时也表现出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的无助和无奈。写法探究构思巧妙,笔法浪漫。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如“狐裘不暖锦衾薄”),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别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巧妙的构思可使诗歌别具一格,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写作。鉴赏评价本诗是如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本诗着重写西北边地奇特景观。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戚——从生活细处落笔,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戚。“一切景语皆情语。”写雪景,其目的是以雪景衬别情。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体会它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相似之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完美地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总结结构图示塞北雪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光奇异飞雪(1~4句)奇寒(5~8句)沙漠(9、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送别场景宴会(11~14句)送别(15~18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军置酒饮归客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壮丽景象豪迈气概依依惜别•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1)订正字音兜鍪(móu)(2)词语释义神州:中原地区。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坐断:占领,占据。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这首词中作者追怀的古代人物是谁?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追怀的人物是年轻有为、雄踞东南一方、富有英雄气概的孙权。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面对当时的中原已非我所有的愁思和感慨,指出南宋朝廷当像当年孙权那样不畏强敌,收复失地,绝不能庸碌无为,怯懦苟安。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以问句起,以答句结,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3.词作思路是什么?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诗的开头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作者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内容探究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问: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作者答: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3.“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说说下面几句各用了什么典故。(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