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第二章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对象: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起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科技观(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和社会等)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总论是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分论是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各学科领域的运用,前史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前人类文明史中有关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本史指自然辩证法创立以来的发展历史。功能: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推动各门自然学科技术的健康发展,2、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提供理论根据,3、培育人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第三章☆系统定义: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既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毛病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自然系统辩证关系: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二、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域功能的关系不仅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三、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可以将环境要素变成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互依关系,竞争关系。三大辩证关系,是自然系统客观存在的基本关系,这些基本关系是系统方法等科研方法的本体论基础,也是进一步讨论自然系统演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四章☆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的演化机制。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系统要由无序到有序,还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系统表现出对各种扰动的高度敏感性,迫使系统向着新的结构演化,在非平衡态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第五章☆☆生态系统规律(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一、闭路循环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由于人们的认识上不足和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既人类并未建立起一种新的整体的生态世界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价值观,只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利益,而不对生态系统尽到自己的责任,只顾索取、掠夺,而不理会生态阈限许可与否,必然会受到生态系统的惩罚和报复。二、反馈调控规律,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作用,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反馈调节的层次有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节的目的性就是追求一种适应性,一种稳态。三、系统和谐规律,生态系统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根据生态和系统规律,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答: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和观念,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吧自然界看作是人类主宰征服的对象,而应将其视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吧自己当作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一个普通成员,与之和谐相处,协调共生。总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章科学问题的来源1、从社会实践的需要中产生问题2、从已知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3、从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产生问题4、从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与疑难中产生问题5、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与统一解释的需求中产生问题6、从各个知识领域的交叉空白区中产生问题总之,科学问题的来源归纳起来主要通过生产、生活、实验等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矛盾而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意义:1、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2、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3、科学问题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研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研究生选题应注意一下五个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课题,2、选题前先寻求导师或同行专家的指导,3、做好充分的调研,从前人的工作中,从科技史中吸取教益,4、通过开题报告会广征多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5、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第七章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以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现象。机遇问题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称之为机遇。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咋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机遇的产生有其客观根据,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理解,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实验室的实践对于科学研究有如下作用: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构建了一个特定的人工简单化“世界”,从而规避了现象本性所包含的巨量的复杂性。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它把外部的任何可能的影响隔离开来,并且把建构现象中的若干要素突出出来。3.操纵和介入。建构这样的一个在实践上被隔离开来的微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操纵它。科学家有意地引入一个人工微观世界,让事件在实验室里运动。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的科学研究方式不仅是“看”,更重要是“做”。4.追踪微观世界。追踪实验涉及到从最初的建构到对整个实验进程实施的全程控制。通过追踪,实验室的微观世界的种种事件才能变成为可观察的现象。第八章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与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向相反。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思维的批判性(大纲):第十一章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的一种设计方法。1、设计理念不同:传统设计要求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2、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3、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从设计要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主要是考虑产品的设计与生产。4、产品的设计方法不同:传统设计是为制造而设计,绿色设计是为环境而设计。5、所获利益不同: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会得到成倍的收货。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3R1、Reduce:减少废弃物的数量,省料,节能2、Reuse:旨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减少浪费3、Recycle: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第十三章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技术的任务是有所发明。2、活动过程不同,科学主要从实践到认识,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技术主要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不可缺少。3、结果和评价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或理论等知识形态,其结果具有唯一性,技术的成果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其结果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多样性。4、研究方法不同,5、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技术对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6、发展进程不同,科学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