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音乐分析作者:刘静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曲调优美婉转,清新华丽,抒情性强,从艺术审美上是对南唐君主李煜的《虞美人》与现代民族歌曲创作的完美结合。关键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周家声;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00-01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词句原名为《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春花秋月何时了》是钢琴家周家声先生根据这首名词创作的一首现代艺术歌曲,其歌曲的音乐风格独特,既不同于其他艺术歌曲的民族演唱特点那么明显,也有别于其它的传统艺术作品。一、《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背景与词意蕴(一)词句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词作者及创作背景解读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故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善画,工书,洞晓音律,也属于诗、词、文皆通的一代君主,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以他的词艺术成就为最高。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相传正因李煜于其生日之夜,在寓所唱新作《虞美人》词时,声闻于外,致使宋太宗勃然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因此,《虞美人》被后人称作李煜的绝命词。(三)词意蕴解读词句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和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此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以问起以答结,三问三答,由问天、问人到自问,通过高亢快速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词人沛然莫御的故国愁思始终贯穿于全词之中,形成沁人心脾的审美艺术效果。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音乐分析龙源期刊网《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词与音乐的高度结合,其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与歌曲主题高度契合,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第一句唱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伴奏中,1-4小节由钢琴弹出古曲的韵味,多出自模仿古琴刮奏的音乐,为后面的叙述做引子。“春花”以一个大切分的节奏型,表达出三月春花开,中秋月圆,人生多美好,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怨问这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之后4-6小节,伴奏部分全部运用同一个节奏型作为衬托,使得演唱部分的主旋律提升到主要位置。9-10小节在反复“往事知多少”乐句中,伴奏部分的低音直接走柱式和旋,音调没有之前的那份柔和,转而有些力度,对比中起到强调此句的用意,使的无奈之情随之而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伴奏部分的织体从松散开始变为紧凑,逐渐紧张起来。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听着春风带来春天的信息,望着明月,触景生情,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愁绪万千,夜不能寐。“小楼”正是被俘降宋后在汴京所居之楼,一个“又”字,连音2-1下行小二度,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在曲中“故国”唱词上运用一个附点,暗示的是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使其更富有形象感。“月明中”在演唱中亦是在一种暗淡的气氛中延续并保持住。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前部间奏时,音型变得更紧凑了,伴奏部分的低音下行旋律,一种深深的紧张感,加入三连音节奏型,最后停在七和弦上,以便与下面的段落更好的连接在一起。情绪既带有对往昔美景的感慨,又带有今夕的悲情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唱“雕栏玉砌应犹在”中的连续出现的几个连音,要把想象中的故国江山与宫殿虽然还在,但已经江山易主,回想多少悲欢愁恨尽在其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在在“只是”二字上用以却以叹惋的口气,来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中,在22小节-27小节伴奏部分的节奏、和声织体更复杂,情绪更激动更沉重。把自己作为第二人称来发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伴奏中的旋律与节奏也正如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有一种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真情之感。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演唱中,也要表现出愁思如春水的绵绵细长,时断时续的感受,情绪与伴奏相呼应。龙源期刊网歌曲虽只有六句,但这六句在结构上颇具匠心。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音乐形象从回忆到感慨;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应犹在”和“改”对比,音乐形象转为悔恨和内疚;五六两句,“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音乐形象转为激动和愤怒。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提升全曲的艺术价值、使其更富有人生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