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歌曲《梁祝新歌》的艺术风格及演唱作者:王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歌曲《梁祝新歌》是由王庆爽作词,邓垚作曲,何相宜配伴奏新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曲是根据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而成。它将低回婉转的小提琴协奏和缠绵悱恻的历史传说故事相融合,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淋漓地展现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乐章。内容是以一个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主题集中,反复回旋,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关键词: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演唱技巧;情感处理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103-01一、《梁祝新歌》的创作背景《梁祝新歌》是由1959年完成并演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而来。《梁祝新歌》在创作过程中走过艰辛道路,创作者群策群力攻破层层难关,坚持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学习和借用民间曲艺演奏技巧,凭借西洋音乐体裁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而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世界波澜。一部像音诗那样旋律优美,色彩绚丽,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强民族性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像一朵艳丽芳香的鲜花开放在音乐艺苑的花丛中,受到海内外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歌曲内容是以中国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主人公的凄美爱情刻画成蝴蝶的美好形象。因此又得名《化蝶》。二、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歌曲《梁祝新歌》是由王庆爽作词,邓垚作曲,何相宜配伴奏新创造的一首艺术歌曲。王庆爽,邓垚创作的艺术歌曲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王庆爽将艺术歌曲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上。中国的艺术歌曲讲求的是字正腔圆,这也是最主要的。《梁祝新歌》正是运用了这一艺术创作理念。使作品更具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同时抓住人们对梁祝化蝶的理解,以及对故事情节所表达的凄美爱情的同情与愤怒的心理。为《梁祝新歌》的创作提供了更可靠的情感食粮,再加上配以幽怨的旋律,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三、情感表达《梁祝新歌》的演唱在诠释音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唱者用声音来表达,更是需要演唱者通过自身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传递给观众。龙源期刊网《梁祝新歌》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尾呼应,第一部分主要是运用“花开花落,百年千年,日出日落”等时间标志性词语,表达出“不是你不是我,流过你流过我,飞过多少花朵”的苦楚、无奈的心境,最终将演唱者的情感推向“不要来生,不愿花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的高潮。旋律缓慢自由,抒情凄凉,描绘出一幅凄美冷清的画面。散发出一种无助的气息。情绪哀怨,主要是想表达主人公哀叹自己命运坎坷,却又力不从心的无奈心情。演唱者可以用无助、纠结的心情去演唱,再加上“苍白无力”的肢体语言的衬托更能表现出歌曲无助或力不从心的意境。第二部分,主要在气势上压过第一部分,一层层推进,将听众与演唱者的心放到另一个至高点上,节奏紧密,旋律平稳主要集中在中高音区,气势磅礴,演唱者应该唱出撕心裂肺的无助心境同时又有一种想冲破束缚,战胜苦难的冲动,给人以振奋和力量。一句“天荒情难绝,空对月千行泪楼台梦断佳人去”体现了主人公欲哭无泪的情感,演唱者应该将感情集中在一起,并在至高点迸发出来,展现出无尽哀怨。接下来的一句“望断天涯,山高水长,相思漫漫无边。”再一次体现出主人公无尽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苦楚,演唱者应该抓住这种哀怨、无奈情感进行表达。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在旋律线条还是在句读的连接上,都应做到粗细有秩、强弱明显。演唱者应融入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化悲愤、哀叹为力量,表达出想冲出牢笼,摆脱束缚,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敢于拼搏的精神。此时,无论在情感上、意境上还是在声音上已达到整首作品的巅峰,令人震撼。第二部分在结束中主要是循环运用了“不要来生,不愿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的主题,以至于最后达到整首歌曲的高潮。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呼应,与第二部分承接。由第二部分做好一切准备冲出束缚,冲出苦难的憧憬,一下又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美好的希望如肥皂泡沫一样销声匿迹。主人公从美好的憧憬被死死的扯回残酷的现实,内心犹如从巅峰掉进万丈深渊。虽然一、三部分为首尾呼应,但感情确大大改变。此时,演唱者应该用更痛、更哀、更悲的心情去演唱,把主人公那种由悲到喜又到悲的复杂内心,用苍劲的声音,力不从心的情感以及随情感不断变化的肢体语言,将这首歌曲表现的淋淋尽致。力求对《梁祝新歌》这首艺术歌曲的演绎更加完美。“声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对歌唱者而言,就是将自己内心领悟到的作品中的印象、认识、感情、感想、愿望,以旋律和歌词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声音进行阐述和倾诉,是一种经过再创作后信息的输出。”参考文献:[1]列奥纳多.音乐之流[M].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30.[2]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艺海[J].湖南:全国首份大艺术期刊,1985(3):12-13.[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1-52.[4]吴跃跃.实用音乐教学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