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作用与人的关系关键词:作用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有的人每天就只管拧同一个部位的一个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个线头,就像电影《摩登时代》中演示的那样,人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异化,各种职业病开始产生。于是人们强烈希望用某种机器代替自己工作。于是人们研制出了机器人,代替人完成那些枯燥、单调、危险的工作。由于机器人的问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于是有人对机器人产生了敌意。“机器人上岗,人将下岗。”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人持这种观念。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已被人类生产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只不过利大于弊,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比如汽车的出现,它不仅夺了一部分人力车夫、挑夫的生意,还常常出车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虽然人们都看到了汽车的这些弊端,但它还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针对关于工业机器人的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机器人的数量居世界首位,而失业人口最少,英国机器人数量在发达国家中最少,而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机器人是不会抢人饭碗的。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机器人的拥有量远远少于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有些工人不欢迎机器人,从而抑制了机器人的发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为机器人大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时日本劳动力短缺,和企业都希望发展机器人,国民也都欢迎使用机器人。由于使用了机器人,日本也尝到了甜头,它的汽车、电子工业迅速崛起,很快占领了世界市场。从现在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看,发展机器人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有了机器人,人仍然是主人。机器人能和人友好相处吗?不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都存在一个与人相处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伤害人。然而由于某些机器人系统的不完善,在机器人使用的前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故。主从式机器人与人协同动作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1982年5月,日本山梨县阀门加工厂的一个工人,正在调整停工状态的螺纹加工机器人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抱住工人旋转起来,造成了悲剧。1985年前苏联发生了一起家喻户晓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全苏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棋手恼羞成怒,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们使用机器人带来了心理障碍,于是有人展开了“机器人是福是祸”的讨论。面对机器人带来的,日本邮政和电信部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专家认为,机器人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3种:1,硬件系统故障;2,软件系统故障;3,电磁波的干扰。人与机器人一起做实验这种意外伤人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其不完善的一面。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这种意外伤人事件越来越少,近几年没有再听说过类似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机器人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人类交给的各项任务,使人们使用机器人的热情才越来越高。美国正在研究一种航天器内使用的机器人,计划在两年之后被宇航员带入太空,做一些宇航员无法做到的事情,成为宇航员最得力的助理。这种机器人只有垒球那么大,可以对航天器中的生命维持系统进行自动监视、摄像和排除障碍等,同时还可以代替已损坏的传感器完成监视任务。可以说,有了它,今后的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将更加安全。机器人是人类的助手和朋友在科幻小说和电影电视中,我们对机器人作战的场面已不陌生。机器人不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的朋友,协助正义战胜邪恶;另一种则是人类的敌人,给世界带来灾祸。导盲机器人为盲人引路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渥维克是控制论领域知名专家,他在《机器的征途》一书中描写了机器人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他认为50年内机器人将拥有高于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比如:速度比人快,力量比人大等,但机器人的综合智能较人类还相去甚远,还没有对人类形成任何。但这是否说明人类永远能控制或战胜自己的创造物呢?现在还不得而知。这些预见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给自己创造敌人。克隆技术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多数国家禁止克隆人。对于机器人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不仅未对我们构成,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裨益。对于一些对人类有害,如带攻击武器的军用机器人应有所选择并限制起其发展,我们不应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机器人与人共舞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化的到来,我们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源动力。文化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改变着我们的今天,并将改造我们的明天。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撞击、竞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的交叉、渗透,必将迸发出新的精神火花,产生新的发现、发明和物质力量。机器人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规律和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带给社会与人类的利益远远超过它的危险。机器人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工业走向农业、服务业;从产业走进医院、家庭;从陆地潜入水下、飞往空间;......。机器人展示出它们的能力与魅力,同时也表示了它们与人的友好与合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其中许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20世纪自动化领域的重大成就,机器人已经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世间万物,人力是第一资源,这是任何其它物质不能替代的。尽管人类社会本身还存在着不文明、不平等的现象,甚至还存在着战争,但是,社会的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象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一样,机器人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好朋友。中国的未来在科学。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灯塔指引着更加美好的明天。服务型机器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新帮手2007年12月05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人民网东京12月4日电(记者刘畅)造型可爱的导游机器人、餐厅服务员机器人、前台接待机器人,比起实际的应用,也许更多是作为招徕顾客的亮点。而能全面记录和应对危险的警卫机器人、帮助实习牙医练习拔牙和补牙的患者机器人、帮助年轻夫妇学习如何育婴的婴儿机器人等等,让人看到服务型机器人走向更加广泛和实用的领域。日前,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07国际机器人展”上,服务型机器人展区显示出各行各业采纳机器人技术为己所用的趋势。先来瞧瞧警卫机器人,造型严肃沉稳,功能也相当齐全——它能以摄像机记录下四周的情况;它能记忆建筑物的结构和地图,能自动巡回,在上下楼层移动;感应器使它能迅速检测出火灾、煤气泄漏并发出警报;如遇火灾,它能伸出带灭火器的双臂扑救;它还能自动找到电源为自己充电。牙病患者机器人(见照片,人民网记者刘畅摄)不仅用口腔内的录像机记录医生的操作过程,还以敏锐的感觉和逼真的造型,帮助医生了解各项操作带给患者的感受。它保持呼吸,能用语言和表情表达嘴里的感觉。日本齿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对1000多名患者的调查,总结出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快的感觉和部位,将这些结果转换成数据输入机器人。如果医生的动作使机器人“难受”,它会喊疼,并作出痛苦的表情。据介绍,这种机器人正在该校医学部学生的实习课中试验使用。婴儿机器人也通过模拟婴儿的感觉和动作,帮助大人了解婴儿的感受,学习如何喂奶、换尿布,如何哄婴儿入睡、应对婴儿打嗝……如果抱婴儿的方法不对,或照顾它的动作令它“不舒服”,它会发出哭声。据介绍,这种婴儿机器人已经用于一些护士学校的看护训练。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服务型机器人的服务类型越来越多样,不仅直接帮助人们做各种事情,还协助各行业学习和练习形形色色的技巧。不过,尽管服务型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其许多功能尚在试验和起步阶段。此次展出中,一台会打乒乓球的机器人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兴趣。据介绍,它的目标是积累球艺,作为陪练与人对垒。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发球试试,机器人10次里只能接上两三次,而且它还不会捡球。看来,目前仍是人为乒乓球机器人做陪练的阶段。机器人作用透析2009‐11‐1114:15:18中国传动网供稿近日在日本举办的第四届中韩日机器人研讨会上一家日本企业展出的机器人。优美的旋律、舞动的肢体,这个方脑袋、四方身体的机器怪物还时不时地和着节拍做出一些旋转、劈腿的高难度动作。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数十家公司带着各自研发的最新款机器人交流展示。与此同时,一部由中国、美国、日本合拍的机器人动画电影《阿童木》正在全球同步上映,、“来自中国的机器人拯救小组”“机器人三剑客万岁”等口头语开始在北京的孩子们口中流行,一时间,机器人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专家表示,个人机器人将成为个人电脑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机器人产业成为全球经济下一“引擎”的日子已为期不远。“小到医疗服务、帮老助残,大到执行太空探险和战斗任务,都可以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北京博创科技集团机器人事业部执行总经理王野指着一台外形类似坦克模型的机器人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研制的排爆排险机器人,我国的雪豹突击队就配备了多台这种机器人,主要用来进行各种危险环境的侦查处置任务。”拥有一个家用机器人保姆,由机器人来打扫卫生、陪护老人、教导孩子学习……这种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已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可能。中国、韩国、日本专家在研讨会上达成共识,服务型机器人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具备与人类并肩工作的能力,专家指出,未来服务业将出现与制造业类似的景象:机器人逐步取代人工劳动。目前机器人制造业已经准备生产能取代导游和旅馆服务员的机器人。专家指出,对服务人员配置产生巨大冲击的第一批机器人可能是从事简单工作的机器人,这样人们就能从日常杂务和琐事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需要高智商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研究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已经把目标瞄准那些面临人员短缺困境的行业,还有一些公司希望生产自动化操作的农业器具,以帮助农业部门缓解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已趋于成熟,供求市场达到平衡。服务机器人、个人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探索成为10多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近5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产量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投入使用的服务机器人将达到450万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教授说:只要10年时间,机器人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预计比现在的汽车市场还要大。日本科学界甚至有人雄心勃勃地表示,2025年15%的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一旦在技术上得到更大突破,机器人将在医疗、服务、危险作业、星球探测、海洋探测、军事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尤其是特种机器人技术必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王野表示。文章来源:中国传动网原文网址:/publish/news/2009/11/news_1_1_123979.html生活中的机器人——信息的智能化加工说课稿2010‐07‐1011:52【课题名称】生活中的机器人——信息的智能化加工【说课人】王佳辉【单位】河北安新中学【教材分析】本课题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再进一步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三种主要形态。教材将自动化放在最先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了解后两种信息加工形态其实都是建立在前人编程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使用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后,体验其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