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背景】:这课内容是第二册必修教材的第一课,所以在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要从全盘考虑,首先让学生从目录看起,把握本册书的全局,努力做到理清线索,把握思路,宏观掌控。这样形成了目录部分的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两个地区:中国和世界。发展规律: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其次,引导学生看第一单元前言,使学生明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古代出现的经济政策及影响。让学生明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把握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线索脉络。【教学课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导入新课】:由“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导入。【教学过程】: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地位——主导地位,是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演进(使用幻灯片展示)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时期汉代唐代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牛耕普及铁犁牛耕农具石、骨、木石、骨、木;青铜农具(少)铁制农具耦犁一牛挽犁曲辕犁(使用幻灯片放映农具:耒、耜、铁器等)【知识链接】曲辕犁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思考:总结概括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轨迹。提示: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从材质、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分析注: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营形态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二)、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演变思考:阅读课文,总结概括各朝代主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分别有哪些?找出其中你认为最为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并说明原因。分析:史前春秋秦汉唐宋明清都江堰:(理由)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三)、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①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过渡形式。②演变: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君主土地私有制(质佳)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量多)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少且贫瘠)思考1: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的原因有哪些?3分析: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改进、各国的税制改革等。思考2: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引发了哪些社会问题?分析:土地兼并——国家税收减少,社会动荡不安【知识链接】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四)沉重的赋税与力役赋税是专制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古代中国赋税沉重,往往使农民破产而失去土地;沉重的徭役又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思考:分类别归纳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用幻灯片展示《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1、小农经济≠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的特点:稳定性、脆弱性、落后性。4、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5、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6、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拓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发展轨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始于六朝,完成于两宋。【教学反思】:1、采取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新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由于学生素质不一,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课对;3、新课标的实施和落实还比较欠缺。【教案中涉及的资源】:神农氏的传说;大禹治水;都江堰;均田制;曲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