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8至2009间的大型自然灾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998-2009中国自然灾害19981998年,我国频繁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尤其是暴雨洪涝范围广、灾情重,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重涝年份之一。1998年,我国相继发生了3次大的自然灾害: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洪水,近海海域的赤潮和内蒙、新疆的沙尘暴。状况气候变化1998年,大部分地区雨量显著偏多,导致本年度洪涝灾害严重。其中东北西部、淮河流域大部及江南大部雨量偏多2~5成,内蒙古东部、江西北部偏多达5成以上。全国范围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一般偏高1~2℃,东北东部和内蒙古大部偏高达2℃以上;除东北北部、新疆大部、贵州大部等地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均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高值或次高值,1997/98年度冬季是自1987年度以来的连续第12个暖冬。1998年内,只有3个台风在我国登陆,是建国以来登陆台风个数最少的年份之一,台风初始登陆时间也是最晚的。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雨水丰沛或适宜,干旱灾害轻,热量充足,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属一般年景。自然灾害98洪水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本年度暴雨洪涝出现范围广、洪水持续时间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沿江和沿湖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持续时间之长、洪峰水位之高、流量之大均超历史记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沙尘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7~19日,新疆的北疆及东疆、南疆的一部分地区发生了6级以上沙尘暴。5月20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又遭到了第二次沙尘暴的袭击。赤潮1998年造成严重损害的赤潮灾害共有五起,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严重,而且发现了新的赤潮生物种。其中,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渤海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赤潮。赤潮最大覆盖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对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3月中旬至4月中旬,在广东珠江口和香港海域发生了大面积米氏裸甲藻赤潮,造成了大批养殖鱼、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地质灾害1998年,全国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400起,共造成1573人死亡,1701人受伤,1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1999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异常之后再度出现异常。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气候持续偏暖,连续第13年出现暖冬。状况降水分布1999年,中国降水分布呈现北少南多的极不均匀状态,江西、安徽、浙江、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较常年偏多25%;与此相反,河北平原及山西、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仅200~300毫米,较常年偏少50%左右。夏季,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的大部地区夏旱严重;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过程频繁,自1998年大洪水之后,1999年又是一个多雨年。气温分布1999年,全球仍处于暖期,中国年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大部分地区年度平均气温偏高l℃,但偏高的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1998~1999年冬季是近50年来最暖的冬天,也是继1986年以来的第13个暖冬。夏季黄河以北大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偏高1~2℃,华北中北部地区偏高2~3℃,并出现阶段性持续高温天气。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显著偏少,出现明显的“凉夏”天气。气象灾害1999年,全国灾情属一般偏重年份,以旱灾较为突出。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年内热量条件较为充足,但阶段性变化明显,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全国大部分地区光水欠足,气候条件属一般偏差年景。热带风暴1999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面生成的热带风暴17个(常年为28个),其中仅有5个在中国登陆,登陆地点均集中在福建龙海至广东珠海之间的数百公里沿海地区。暴雨洪涝1999年入汛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一带大到暴雨频繁,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和1998年,居1949年以来第三位,太湖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于1998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夏季高温1999年,中国华北等地分别于6月24日至7月2日和7月23日至7月30日出现两段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在第一阶段高温期,日最高气温>35℃的连续日数一般在6至7天,多者达9天,为1949年以来所罕见。在第二个阶段高温期,日最高气温一般有35~39℃,部分地区达40~42℃,其中北京7月24日最高气温达到42.2℃,是1949年以来京城夏季高温的极值,也是近一百多年来夏季高温的次高值。地震灾害1999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含5级)地震72次,其中发生在台湾省域48次,台湾海峡1次,黄海1次,大陆地区22次。发生6级以上(含6级)地震15次,其中大陆地区1次,其余14次皆发生在台湾省域。台湾省域本年度地震活动频繁,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总体水平较1998年有所下降。1999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5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51.1万人受灾,其中3人死亡,23人重伤,114人轻伤;27764平方米房屋毁坏,141151平方米严重破坏,777022平方米中等破坏,2810855平方米轻微破坏;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59亿元。地质灾害1999年,全国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320起,造成823人死亡2000全球气候概述2000年地球的某些地区经历了异常炎热、寒冷、极端干旱或异常的降雨,但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接近常年。总体而言,全球气候继续比常年偏暖。全球温度与1999年类似,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出0.32℃。大西洋飓风及热带风暴数超过平均值,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仅有24个热带风暴生成,少于平均数。中国气候特点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出现全国性干旱,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夏季遭遇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南方一些地区夏伏旱也较明显。汛期我国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秋季黄淮以南地区出现持续性阴雨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夏季高温酷热,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登录我国的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个数偏少,风雹等强对流天气明显偏少。本年度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属偏差年景,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为一般年景。气候灾害2000年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为建国以来干旱最为严重的年份之一。2~7月,华北、西北、黄淮、东北及江淮、汉江、长江中下游沿江等地先后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全国较大范围的暴雨洪涝发生频次较少。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频繁。2000年春季,新疆、内蒙古牧区遭受雪灾袭击,造成25人死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6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人;死亡牲畜78.76万头,其中内蒙古自治区46.7万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2.1万头。地震灾害2000年,我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含5级)地震50次,其中发生在台湾省域16次,台湾花莲东北海中5次。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9次,其中青海13次,西藏8次,云南4次,新疆2次,甘肃1次,辽宁1次;发生6级以上(含6级)地震7次,其中大陆地区2次,其余5次皆发生在台湾省域。2000年大陆地区最大的地震是9月12日发生在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其次是1月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台湾省域本年度地震活动频繁,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总体水平较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0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大约170万人受灾,其中8人死亡,119人重伤,2571人轻伤;地震造成503平方米房屋毁坏,588044严重破坏,4231442平方米中等破坏;地震灾害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5亿元。地质灾害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而西南、西北、东南沿海等地由于暴雨集中,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据不完成统计,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1102人死亡、63人失踪、26709人受伤。2001基本气候状况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年内出现了干旱、台风、沙尘暴、高温、暴雨洪涝、风雹、冻害及雪灾等多种气象灾害。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灾情属偏重年份,其中尤以干旱突出。自1999年以来,年降水量连续三年持续偏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年度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农业生产属重灾年景。气温分布2001年仍为明显偏暖年份,全国年度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常年值,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1998和1999年的第三个高温年。各地年度平均气温,除局部地区略偏低外,普遍较常年偏高。其中西北、华北中北部及黄淮南部、江淮等地偏高1~2℃。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年度平均气温出现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或次高值。气候灾害[北方春旱]2001年是继1999年和2000年连续大旱之后的又一个特大旱灾年,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旱灾,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省旱情尤为突出。[台风]200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5个台风生成。其中有9个台风先后在中国登陆,登陆个数较常年偏多,其中7月份接连有5个台风登陆,是近50年来同期之最。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往年偏重。[沙尘暴]2001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偏早、次数多、影响范围广,甚于风沙天气频发的2000年。2001年年初,河西走廊、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并影响到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部分地区。3~5月先后出现范围不同、强度不等的沙尘天气18次之多,总日数为45天,约占春季总日数的50%。[东北异常寒冷]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出现了异常严寒天气,冬季9个旬中除2000年12月中旬和2001年2月下旬外,其余7个旬气温明显偏低。其中1月上中旬和2月上旬大部地区偏低4~8℃。地震灾害2001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5次。其中5级地震30次,6级地震4次,8级地震1次。结束了自1951年11月18日西藏当雄大地震以来中国大陆一直无8级大地震发生的历史。4次6级地震分别为3月5日发生在西藏玛尼的6.4级地震、6月23日发生于四川雅江的6级地震、6月14日发生于台湾宜兰的6级地震、10月27日发生于云南永胜的6级地震。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2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约150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死亡9人,重伤41人,轻伤7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4.8亿元。地质灾害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死亡最多的云南省达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海洋灾害2001年我国海洋灾害属中等偏重年份。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死亡、失踪人数共计401人,受灾人口约1400万人。2002基本气候状况2002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多或接近常年。年内出现了多种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从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少雨干旱和暴雨洪涝仍是主要的气候灾害,受灾面积超过总受灾面积的四分之三。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中等偏重年份。降水分布2002年,降水量偏多,全国年度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33.1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黄淮、华北、东北、西北、华南等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江南、华南、西南、西北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气温分布2002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冬季(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2.0℃,为近50多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春季(3~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夏季(6~8月)全国大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属正常或偏高,其中西北和华北两地大部偏高1~2℃。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气候灾害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