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文学常识】“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也称作“乐府”。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像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修辞: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内容、表现手法:这四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表现手法:这四句是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内容、表现手法: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表现手法:这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65年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背景回顾】这首诗是作者第二次赴边塞时所作,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位武姓的判官可能是作者的上一任,为送他归京,作者写下本诗。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诗人满怀建功立业之志,因作者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对战地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炼字: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修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此的惊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手法: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结构:写边塞之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手法:自这两句入题,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出送别的场景和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掣”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情感: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炼字: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主旨: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背景回顾】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年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内容: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悠悠”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诗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内容:词人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情感:这一问一答,引用曹操的话,强调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主旨:这首词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背景回顾】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元军俘虏,囚禁在船上,船过零丁洋,他写下这首诗,以明心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内容: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修辞: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内容: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用“双关”手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手法、情感: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汗青”这里特指史册。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背景回顾】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经扼秦、晋、豫之要冲的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修辞、炼字:前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以“聚”形容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山河表里潼关路”表现出潼关地势险要。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炼字:以“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题:这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有深切的同情与关怀。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主旨:作者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亡带给百姓的总是疾苦的伤感之情,表现出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