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观察作文相关文献综述一、关于观察能力概念的研究(一)观察概念的理解(尹坤玉.初中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201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心理学视角:观察是指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较长时间的感知过程。可见,观察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过程。感知包括两个层次: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的统称,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剌激物的特性,还依赖于主体对知觉对象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可见,观察既包含感性的成分,又包含理性的成分,思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故也称之为“思维的知觉”。认识论视角:观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外界事物或人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活动。从获取信息的维度来看,观察是外部环境的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到大脑,经过加工处理而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也包括对原始信息的初歩处理、识别与加工。方法论视角:“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科学方法。”(Mandel,PhyllisPaque,Anita.TheScientificMethod【J】.SchoolLibran'Journal,2004,48(8):66.)观察方法强调观察的求真性。人类研究自然开始于观察,观察方法是人类最早的研究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观察的基本种类。(二)关于能力概念的研究《心理学大辞典》将能力定义为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把能力划分为两种:实际的能力和心理潜能。实际的能力是指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它是心理潜能的外在表现。心2理潜能:指潜在的、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潜能,一般用性向测验来测量。它预示了一种可能性,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但并不等于一定会发展为实际能力,要在生理成熟的前提条件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转变。(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帅范人学出版社.,1989:102.)赵淑文在《心理学新编》中认为,能力是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赵淑义.心理学新编【M】.北京:都师范人学出版社,1996:176-177.)(三)关于观察能力概念的研究燕国材认为,观察和观察力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从动态看是观察,也称为观察活动、观察过程;从静态看是观察力,表示观察活动的力量、能量、效果。(燕闺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62-70.)彭聃龄认为,观察能力属于人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即在各式各类的活动里都会运用的基础能力。一般能力有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379.)何宗泮认为,观察力是体现一个人认识事物是否准确,感受事物是否独特敏锐,能否觉察和捕捉各种有用的异常现象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何宗泮.观察与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22.)综观以上关于观察、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概念的论述,可以看出,学者们都认为观察包含了“观”和“察”,即感觉和知觉两个方面,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而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认为,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并具有目的性、主动性的知觉活动,是每个人随时都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观察与观察能力紧密联系,但彼此又不相同。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人们掌握了观察方法,积累了观察经验,养成了观察习惯,形成了带有观察者个性特点的观察品质,就成为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积极参加的感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个性行为3和心理特征。观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尹坤玉.初中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201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二、关于观察能力品质的研究卫洪清提出,观察能力的品质是评价中学生观察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且认为观察力的品质表现在五个维度: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卫洪清.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J】.学科教育,2001(2))王晓琼在《以课堂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化学观察方法教学的研究》一文中,对观察能力的品质问题阐释得更为清楚,见下面的表格:4何宗泮在《观察与方法》一书中提出,观察力的品质有如下三点:目的明确(即“目的性”);感受独特(即“独创性”);灵活敏锐。徐厚道(2004)认为观察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观察的敏度(敏锐性)、观察的速度(敏捷性)、观察的真度(准确性)、观察的深度(理解性)。(徐厚道.心理学理论【M】.北京工业大学川版社,2004:171.)卢晓燕(2008)认为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选择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持久性、观察的艰苦性,各个观察品质之间绝对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卢小燕.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教育,2008(1):61.)三、关于培养观察力策略的研究5(一)泛学科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燕国材在《智力与学习》一书中对观察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从观察的概念入手,将观察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详细的分类,对观察的过程以及观察活动的规律、观察的品质、观察的方法与提高观察能力的策略都有相应的论述,但《智力与学习》一书中所用的资料都是80年代前后的,这是一大缺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关于观察能力的研究十分匮乏。何宗泮在《观察与方法》一书中介绍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及其技能技巧,论述了发展观察力的主要途径,并结合实践,对怎样选择观察的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但是,何宗泮对怎样发展观察能力的论述比较宏观、笼统,不易在实践中把握。国外研究者布诺瑟(Blosser)指出教师的提问技巧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提出问题的越具有封闭性,学生的回答就越简单,也就越不能促进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相反,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且提问之后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回答,就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谭帮换.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养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国外研究者在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时注重区分观察陈述和解释、推论的区别。例如为了使学生明确观察与解释的区别,设计了观察“蜡烛燃烧”的活动。活动器材:蜡烛、火柴、尺子;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活动,能够明确区分观察陈述与解释。问题:经过观察,请描述蜡烛燃烧之后是什么。如果学生说是溶化的石蜡而不是说是无色的液体,就说明该生没有区分观察陈述与解释的区别。(Norris.Thephilosophicalbasisforobservationinscienceandscienceeducation【J】.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1985(22):817.)因为你通过视觉的观察不能够知道无色的液体就是石蜡,只有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二)社会学科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国内己有资料来看,人文社会学科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到语文、美术课等等,总体来说,人文社会学科中探讨培养学生观察6能力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刘朏朏、高原在《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理论。其中,观察是基础,表达是结果,分析贯穿始终,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但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又有所侧重。刘朏朏夫妇认为,培养观察能力不仅是发展学生基础学力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需要。在他们的“观察”训练阶段中,又细分为两大阶段:即“一般观察训练”和“深入观察训练”,每个阶段又分别包括九大歩骤。具体如下图所示:(刘朏朏、高原.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刘朏朏夫妇的观察力训练中,两阶段十八个歩骤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实践操作性较强,国内一些为数不多的在语文学科中培养观察能力的文章大都难逃其囿。(三)自然学科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国内己有资料来看,自然学科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课等等,总体来说,自然学科中观察能力培养7的研究较之人文社会学科中的相关研究更为丰富。研究者在这类文章中都各自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观察能力的策略,我们将之总结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授正确的观察方法;(3)优化观察品质;(4)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5)注意观察与思维相辅相成;(6)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四、关于小学生观察与作文的研究(一)小学生观察特点研究谭帮换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有过相关综述。(谭帮换.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小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属于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属于对象总体认识阶段。(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69)李文馥(1987)研究了8-13岁儿童观察的特点。(李文馥.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7(l))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设想不同位置所观察到的形象时,对熟悉的特征鲜明的,容易判断正确;对特征不明显或不熟悉的,判断比较困难。这表明知觉因素和生活经验在空间表象活动中的作用。(2)儿童空间知觉能力逐年在发展,各年龄组的错误率约为25%左右。各年龄组的错误率除5%是由于其他原因外,其余都是由于受试者从自身所在的方位,而不从其他方位观察。这表明儿童观察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3)8岁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现象造成的错误最多,占40%,9-12岁约占20%,13岁下降到10%,这表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但仍是小学各年级学生观察错误的集中点。(4)错误的原因也在于儿童和头脑中不善于对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关系进行转换。王唯(1985)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实验研究,(王唯.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3))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观察呈现出以下特点:观察的目的差、观察的精确性低、观察的顺序性乱、观察的深刻性不足。克拉尔(Klahr)研究指出在科学情景中,儿童的观察是不系统8的,不专注的,不持续的。(Klahr,D.(2000).Exploringseience:Theeognitionanddevelopmentofdiscoverproeesses.Cambridge,MA:MITPress.)(二)关于观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崔文欢认为,小学生的作文的提高,关键是老师在遵循学生知识能力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不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感。(崔文欢.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写好作文.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8期.)徐小让也认为,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生成功地完成作文的重要前提条件,直接决定着小学生作文的质量。(徐小让.浅谈作文教学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小学),2012年05期.)(三)关于作文教学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谢梅沁认为应遵循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图画到实物.再到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逐步过渡到观察生活。这是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关键。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感知觉、思维、想象能力和注意力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也应有所区别.进行分阶段教学.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寓教于乐。(谢梅沁.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教育评论,1993年01期.)李华春主张:1、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注意事物的空间顺序,注意事物的时间顺序;2、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注意事物的整体和细部,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李华春.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新课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