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考点一追梦与毁梦——太平天国运动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__________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民族矛盾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__________。2.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______,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4.全盛: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与西征并举,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太平天国天京5.转折:天京内讧(1)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发生内讧。(2)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石达开6.后期斗争(1)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____总理朝政。(2)稳定天国局势: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3)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仁纲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资政新篇》(1859年)背景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太平天国衰落时期主要内容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发展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③文化:开设新式学堂人口工商业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资政新篇》(1859年)评价①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②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体现的______________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__________的设想②迫于形势,未能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本主义【易误辨析】正确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构图解史】《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联系【名家论史】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自己以前在思想上总是有一个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框子,而现在重新审视发现,要推进研究,必须跳出这个框框,应该把太平天国放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去考虑。虽然太平天国在改变清朝政府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以及推动社会思潮变化、促使人民群众反满革命斗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作用,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战争是中国社会改朝换代的动力。——茅家琦【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1)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动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2)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3)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逐渐扩大。主题革命家眼中的“符号”,思想家眼中的“浩劫”——太平天国运动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史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史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2)史料二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而”一词将史料分成了两层意思——肯定和否定,肯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的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2)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提示思想上——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拜上帝教等迷信思想宣传组织群众。组织上——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定都天京后就出现了天京变乱。(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提示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考点二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条件1.经济条件:清末“新政”和“__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增强。预备立宪3.思想条件: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4.组织条件(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________。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2)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________成立。5.军事条件:中国同盟会发动的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自由平等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爆发——武昌起义1.时机:四川保路运动。2.主力:湖北新军。3.时间:1911年10月10日。4.结果:占领武汉三镇,建立____________。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湖北军政府高潮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__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________独裁专制。孙中山袁世凯(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3)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国民全体三权分立资产阶级结局1.1912年2月,________宣布退位,清朝覆灭。2.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统帝2.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__________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__________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社会风俗发生巨大改变,剪辫、不缠足运动发展迅速。3.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____________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易错提醒】辛亥革命的三个易错点(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也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图片证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名家论史】评价民国共和政体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1.清末新政(1)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2)内容①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②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限于孤立。③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3.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