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十二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①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②西征:西征军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主要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等(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4.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5.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辩]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拓]天京变乱的必然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辩]《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二、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党。2.酝酿(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4.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④局限性: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人设法,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打上了“人治”的烙印。5.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6.历史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补]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补]预备立宪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之手,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拓]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1)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2)列强以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为手段施压。(3)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4)孙中山的妥协退让。[辩]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重难点一太平天国运动一史料探史——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①。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②。史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③。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④。——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史料三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⑤……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⑥。……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⑦。——摘编自马克思《中国纪事》[探究](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为何会如此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的基督教发动组织群众②揭示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持政权③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实行绝对平均主义④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鲜明的阶级空想性,不可能实现⑤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目标⑥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落后的反封建统治的农民运动,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仅仅是破坏作用⑦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①②所获取的信息从政权维系上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原因;从③④所获取的信息并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相关信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结合⑥所获取的信息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上分析马克思如此评价的原因。[提示](1)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持政权。(2)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3)马克思看到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堕落和蜕变,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天京变乱。[系统认知]用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①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是对于封建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战争的破坏、大量人口的减少,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分配格局。③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④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2)阻碍作用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二归纳总结——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重难点二辛亥革命一读图明史——辛亥革命的喜与悲[解读]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二)史料探史——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影响史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③——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解读]史料阐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