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小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长吉之事尤备。(完整、具体)B.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跟从)C.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停止)D.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长寿)2.下列句子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状长吉之奇甚尽。B.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C.研墨叠纸足成之。D.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3.下列句子中“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B.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C.未尝得题然后为诗。D.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4.下面对课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B.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为文造情,及时捕捉灵感,坚持及时修改整理,为文用心能苦吟。C.作者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以现实和幻觉的鲜明对照引出最后一段的一连串质问。D.末段是李商隐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5.翻译下面句子①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②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省:阅览。B.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记:记录。C.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探取:摸取。D.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造作:编造。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少之,长吉气绝/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B.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D.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夫子何哂由也•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贺“苦吟”和“才而奇”的一组是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②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③未尝得题然后为诗④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⑤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⑥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⑤⑥D.①④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这篇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的色彩。D.本文围绕“奇”字展开。先写李贺形貌之奇,再写他作诗方式之奇,接着写他临终之奇,最后就“才而奇”却不容于世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得的惋惜和同情。•【参考答案】1.B(记,名词,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这里活用为动词,写记)2.D(疑问副词,为什么。A.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指示代词,这,此;B.表并列/表修饰;C.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已然或发现。)8B(②④表现“苦吟”,③表现“才而奇”,⑥借绯衣人之口侧面表现“才而奇”;①尚未涉及“苦吟”和“才而奇”,⑤是绯衣人所持版上所书,与李贺无关。)4.B(“思量牵合、规定程限”是“他人”的作诗方法,李贺与之相反。)•1.【提问】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而那种“得题然后为诗”的情况显然是“为文造情”,这是李贺不赞成的;二是及时捕捉灵感,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无疑是特别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三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这些都为了说明李贺诗歌创作之“奇”,事实上诗风及其创作方法之奇是由其人性情之奇所影响和决定的,李贺性情之奇不仅在其诗歌创作之奇中有所体现,以下几句更是直接写出了李贺性格中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诗歌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但却“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创作时一丝不苟,处置作品却极为随意,这是李贺性情之奇的一个方面。••在写了李贺的诗歌创作之奇及性情之奇后,作者在第3段又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李贺临终之时有天帝召升,这种扑朔迷离、荒诞虚妄的描写占据了本段大部分篇幅,作者不仅对此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更在段末声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也许李贺临终确实曾出现幻觉,而李商隐把这种幻觉放到传记中加以描绘,其实只是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以现实和幻觉的鲜明对照引出最后一段的一连串质问。•末段是李商隐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从中也可窥出李商隐写作这篇小传的未言明的真意。最后一段托出了六个问题,虽然问而不答,但答案自在问中,能探得一二。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像李贺这样“才而奇者”世所罕见,却遭到世人的排斥,无人重视,而为天帝所重,与篇首的“奇”遥相呼应,更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在这种同情和悲愤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自我也摆了进去,因此无论是在对李贺之奇的叙述中,还是在末尾的一连串质问中,作者自己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作者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能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