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探究题探究题的考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人物类情节类主题类标题类探究题的类型(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1)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衬托作用。(2)情节围绕主人公展开。(3)主要塑造了主人公性格。(4)主人公集中表现主题例:2008江苏卷《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侯银匠。①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②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③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一)人物类探究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1)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例:陈忠实《马罗大叔》: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参考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二)情节类探究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1)结尾水到渠成;(2)结尾升华了主题;(3)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4)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②从主题上说:③从时代上说: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②从叙事上看:③从现实讲: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1)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2)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3)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例:赵恺《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三)主题类探究1.探究丰富(深刻)意蕴2.探究主题3.探究文本启示1.探究丰富(深刻)意蕴设问: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例: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2.探究主题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思路:从背景、人物、情节、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例:2010广东卷《面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3.探究文本启示设问:文章的××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新认识?思路:结合文本观点和主题加以概括阐释。例: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人带来麻烦和伤害。小说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四)标题类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2.探究标题作用3.标题比较探究(四)标题类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设问: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思路:①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例:2011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2.探究标题作用设问: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结合小说,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作用①设置悬念;②线索;③突出人物的;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例:2010年海南宁夏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3.标题比较探究问: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某某,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4)突出人物形象。例:2009年浙江卷《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参考答案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三、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