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五章教学设计一、章节分析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第三节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认知特点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第七节小学教案设计的案例分析二、考点分析本章与学科知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共占分值50%,主要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三、重难点分析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第十章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目标性原则3.程序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5.具体性原则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依据1.课程标准2.教材3.教学对象4.教学环境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例题: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优化教学效果B.减轻教师负担C.使用现代教育技术D.开发教学媒体答案:A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三、教学设计的步骤ADDIE模式: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ion—评估。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1.前期分析阶段2.阐明教学目标阶段3.设计教学过程阶段4.评价和修改阶段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1.一种经验性课程2.一门实践性课程3.一种综合性课程:内容综合、学习方式综合、活动时空综合。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一)总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身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二)分学段目标1.小学中年级目标(3-4年级)①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②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③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④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2.小学高年级目标(5~6年级)(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一)指定领域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不开设。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3.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有:(1)自我服务劳动(2)家务劳动(3)简单生产劳动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4.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二)非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班团队活动2.文学艺术活动3.体育卫生活动.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策划1.介绍活动背景2.确定活动目标3.设计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2)实践过程(3)展示与拓展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一、小学生在语文领域的认知特点1.依赖于实践2.依赖于生活经验3.依赖于重读、摘抄、诵读、背诵等方式积累语言材料4.学习语文具有思维性5.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三节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认知特点二、小学生在数学领域的认知特点1.依赖于直观或操作2.依赖于生活经验3.偏重于明显要素和局部4.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节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认知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1、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2、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与能力3、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式(一)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途径和方式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整合识字、写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2.运用网络多媒体动画课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3.运用网络平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二)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途径和方式1.作为计算工具运用于教学课堂2.作为获取教学资源的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3.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4.作为显示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5.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误区(一)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1.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2.有了信息技术,黑板和粉笔就可以退休了3.课件的开发只能依靠自己(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的认识误区1.主体绝对化,忽视了教师的作用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片面追求热闹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对学习资源的误解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2.过分偏重素材性资源(四)对技术支持的误解过度依赖技术的支持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习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学习内容分析是要根据总的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出教学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教师完成研究与分析学习内容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或呈现的过程。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一)全面领会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教材的编排体录,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学习课程标准,弄清楚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弄清具体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才能够统观全局、理清主线,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发生一叶障目的问题。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二)深入钻研教材1.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2.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灵活地运用教材,不可过分地拘泥于教材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重点、难点会有变化。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该敢于分析教材的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敢于重组教材内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照搬教材。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一)学生的起点水平1.学习者认知起点能力的分析2.学习者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3.学习者态度起点能力的分析(二)认知发展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与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第五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教案是对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加工、概况和梳理,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一、教案的地位及作用1.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是其必然发展结果;下接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因此它也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2.教案实质上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3.教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4.附带性作用:一是备忘录作用。二是资料库作用。三是课题源作用。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二、小学教案编写的内容1.课题、课型2.教学目标3.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4.教学过程5.教学准备6.课时安排7.教学后记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三、小学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一)教学目标的编制1.规范的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1)行为术语法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包含四个部分(ABCD):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准(Degree)。实际阐述教学目标时,由于学习对象是确定的,条件也可以是确定的。因此,目标编写也可以简化。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准确读出“圣洁、善待”等词语;根据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抓住文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背景介绍切入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带着问题读书的训练,学生通过对比,了解课文不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文章主题“土地”神圣不可侵犯,体会大地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补充知识:各类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一、知识技能目标动词(一)知识水平:了解(具体行为动词: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理解(具体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应用(具体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补充知识:各类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二)技能水平:模仿(具体行为动词: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独立操作(具体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补充知识:各类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动词水平:经历具体行为动词: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第六节小学教案的设计补充知识:各类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词水平:反应(具体行为动词:体会、关心、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领悟(具体行为动词:形成、养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