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经验:怎样联系导师才更能得到青睐现在导师的选择都是双向选择,老师可以选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老师。同学可能会说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其实导师的联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导师的研究方向,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导师的研究方向,在初期一定要确定一下自己以后想从事哪儿方面的工作,其次查询一下导师的发表论文,对导师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再有就是对导师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解。再有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在导师面前。一、详细了解自己喜欢的导师主要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大致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以便正面接触时能找到共同话题,使交流变得流畅,并较快获取导师好感。切忌在对导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接触,尤其是不懂装懂,不着边际地山聊海侃,没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想跟他人空耗。二、及时掌握导师的联系方式导师的办公室、住址、电话、手机、电子邮箱都要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在校园网、院校招生办公室、相关熟人处获得。导师往往是学校方面乃至学界公众人物,享有一定知名度,其信息不可能是封闭的,他对你掌握他的联系方式也不会太吃惊。三、在联系时间上要错落有致初试之前可以有少量联系,复试之际应增加联系,入学后分配导师那段时间要加强联系。虽然不要一开始就认为自己预定了某某导师,但是前期接触是大有必要的,早期的零星交往既可以让导师认识自己,也可以使自己更具体地了解导师。四、旁敲侧击比单刀直入要好导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一诺千金,在导师对学生不甚了解之际是不可能向其做出承诺的;直来直去的做法效果不会太好,这绝对不是货物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而是一种精神的掂量和人性的推敲,曲径通幽才是高超的境界。五、要说动听的话,但要注意场合和措辞比如在面试时独赞某一导师的直接后果是分数上的不小损失,此外好话不要说得太露骨、太肉麻。差不多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但同样是好话,露骨的谄媚和恰到好处的赞美在效果上有天壤之别,而同一件事情同一种措辞也许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区别而摇摆于谄媚和赞美之间。六、电子邮件是较好的联系方式认真思考后写的信比仓促的交谈更容易收到效果,导师大多会回简短的信,这样容易使交流继续下去。在这个资讯比较发达的时代里,绝大部分导师都有每天上网检查邮箱的习惯,导师跟自己的研究生也常用电子邮箱沟通联系,导师不会吝啬这种举手之劳的。七、一般不要轻易登门拜访或打电话导师不欢迎不速之客和陌生人电话,最好是先约好或者有人引见,再去拜访。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导师一般都比较忙,二是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三是彼此不太容易进入主题,四是弄不好将给接下来的接触制造障碍。八、巧妙利用节日获取好感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给导师寄个电子邮件或发个短信,很可能收到奇效。不一定要收到导师的回信才算成功,记得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别玩匿名短信,教师节是个特别的日子,往往比其它节日的祝福更切合主题,更有效果。九、不要过分披露自己为防止先入为主,要注意细节,以免过早披露自己的缺点,也不要太张扬自己的优点,导师不会喜欢一个咄咄逼人的学生。早期基本上要以释放正面信息为主,注意分寸,后期也要适当解剖自己的缺点,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大部分信息要依托于学习的主题。十、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心态要分清选择导师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要认识到导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顽强不息、勤奋向上才是硬道理。过来人分享:复旦大学考研复试经验复试结束了,今天回到了家,很累,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已经不知道轻松是什么滋味……决定考复旦,是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早了,其实考什么专业我不是很在意,主要是想上这个学校,坦白说,我觉得我落在我们学校,是有点屈才了(我们学校跟我情况相同的还有不少),所以我要上一个好学校。虽然我也知道,研究生考上名校和高考考上名校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上了总是说明一定问题的。我就是这么想的。至于为什么选择复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没去过长三角,我觉得那地方是中国的精华之地,而且是精华中的精华。第二,复旦复旦,从字面上理解“又一个太阳升起”,引申为“重生”也是可以的,如此名字是很吸引人的。学校定下来,专业又一度让我很头疼。我考虑过的专业就有:历史地理,哲学(西哲,马哲),国际关系,或者一个什么关于地理的都行。想来想去,阴错阳差,最后还是哲学,而且是全国排名第一的西哲。选择专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考上。同样的分数,考哲学可能是高分,但是对经济来说可能还过不了线。同时,在自己喜欢的和前程光明的之间抉择是困难的,一般来说,兴趣是第一,熟练是第二(如你本科学的经济,你最好选经济),第三则是所谓的前途光明的。至于那些想考个研究生搞个文凭,我劝这些人,最好还是把弄文凭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因为你一定会后悔。正式看书从3月开始,我不是那种喜欢老干一件事的人,我也干不好自己不喜欢干的事,相对来说,我是一个很本色的人。而这些,我觉得通过这一年(包括复试前的看书),改变了很多。坚持着,放弃过,放纵过,也有最后一刻的把握。我花的时间相对于分值,英语最多,上半年主要背单词,虽然掌握不是很好,但是单词量基本有一定规模了,而题目,特别是阅读理解,相对于别人,我是做得比较少的,我现在觉得我分数不高主要同这个有关系,倘若再做多一点题目,再多练几套题,可能成绩还有提高。作文虽然一开始就知道重要,可是最终下来,自己其实还是有些怠慢了。政治,我花的时间真的很少,我选择题做得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题目练得太少,不过凭心而论,今年题目出得真是不咋地,可能题目做多也不一定能在今年拿高分,只能怪我们这个制度太变态!大题表现一般般,马哲部分有一个题,我还做了自己的发挥,不知道最终这点在分数上表现成什么,反正总分要比我估得多。专业课一定要多拿分,我有一门专业课只考了110,相对来说是少了,不过题目也出得变态,有一个题目达到45分,而前面的题5分的几个,总感觉这样出题不太负责任。复习的时候,我专门花了时间研究题目,感觉自己对怎么考还是比较有数的,但是没想到今年与前几年发生较大变化,考第一门的时候有些不适应,后来也就平淡了。考试之前的准备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按最坏的情况去考虑,二是要抓重点。书是一定要看的,而且要看一定比例的原著,这对复试有较大帮助。全国统考的日子是1.21和22两天,我算坚持下来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考好学校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很多人当时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记得我当时跟别人说的时候几乎都是这句话:不是没有机会,但毕竟是名校。这样说,回过头来看,无疑是保守了,最后初试出来的分数比分数线高了30.40,连我自己都有点意外,不过不管怎么说,有运气的成分。我觉得我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就是即使考完了初试,我也在坚持看书,当然要比复习时少很多。英语也在看。当时自己也觉得奇怪,现在想想,除了习惯,可能还能用我内心一直期望着复试来解释。复试的准备都差不多,但是抓重点是一定要的,如果让你在“抓重点”和“铺全面”选择其一,一定是前者。复试之前一定要打听清楚,一定一定。我觉得我复试之所以表现较好,同我彻底了解整个面试的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关。这里,要再次感谢本校在复旦的师兄们。如果有可能,早点过去。复试的时候,每个复试之后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比较共同的:态度要诚恳,要谦虚,要衣冠整齐要有礼貌。要让人觉得你有素质和修养,复试出状况的时候,要能应变,但是也不要太过,毕竟人家读过的书比你多,还有,一定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乱发表意见,不需要你表现你的个性去憎恶一个人或某个人,这些都跟你的面试无关。复试的时候,可以开始跟一起面试的同学多交流,毕竟这些人中大部分会成为你以后的同学,不可以让人觉得你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对你以后很不利。还有,要能认出老师,名字都要知道,特别是那些好学校的,这些都是必做的功课,其实也不难。至于一些过于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揣摩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想方设法让自己出彩,甚至花太多心思去想走后门的事,都是没有必要的,你也没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事上面。至少复旦哲学的研究生面试,还是比较公平的。如果面试的人较多,要保存精力,注意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复试老师,因为如果时间长的话,人多少会感到疲倦。面试时候,当然会紧张。那种一点都不紧张的,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让它处于自己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关键时候不能出问题。到了我面试前两三个人的时候,我开始紧张。这时我果断的进行自我调节,不再看书本,过了几分钟心态慢慢平复下来。其实,一般来说,当人真要面对自己的关键时刻时,人会潜意识的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克服内外部的困难,要对自己有信心。考研一定要考名校,这是最后要说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考研复试经验记得当时面试之前我还打电话问过douzi,关于面试的情况,在这里还是以再感谢一下douzi记得当时面试的顺序是按姓名首字母排的,我是排在12位(应该是第12位,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基本上几个人很早就到了,都挤在xiaoT的办公室里,面试在308,经过的时候是锁的,也增加了点神秘感。虽然大家还是有说有笑,但气氛显然不一样。当时的班长shelock负责安排面试先后的人。记得当时第11个进去了,shelock就来叫我了,我跟他走到309,然后开始漫长的等待,同时shelock也开始对我做心理安慰,尽量让我放松,但好象越说越是紧张,搞的心脏嘣嘣的跳都听的一清二楚(不过还是要很感谢shelock,看他这么每个人都安慰一遍,也真的很不容易啊)。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吧,反正那时对时间已经没什么概念了,然后叫到我了,我推快门进去靠背坐着一排老师,唯一一个斜着我坐的是坐在西面圆角上的邵老师,邵老师旁边是汪老师,这边是吕秘书,唐老师,物化张老师,丁建东老师,好象还有谁忘了。然后我坐下,看着他们还在不停的写些什么,我试探的问了声:\\要开始自我介绍吗?\\好像老唐怕我紧张,问了下,在场的我是不是都认识,然后我说除了坐在汪老师旁边的老师不认识,其他的都认识的,然后老唐开玩笑的说:连我们系鼎鼎大名的丁建东老师你都不认识,然后大家都笑了。我只能尴尬的随便解释了几句。接下去开始自我介绍,这个是先前已经在脑海里想好的,不过没有写笔稿背,是中文的。介绍完,看他们也没什么大的反应,估计我的自我介绍也就这样平平无奇吧,呵呵,反正我也是这么个人。然后开始由老师发问记得第一个问我的是物化张老师,是关于水的熵增熵减的问题,挺简单的,然后他就不问了。大概过了三四秒,看没人问,邵老师问了我一个关于活性自由基聚合和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区别,反正也不难,都答了,当中,汪老师插问了一句,活性自由基聚合是不是真正的活性聚合,也不难。看着这样,邵老师继续问,关于活性自由基的机理,为什么是活性的,如何控制它的活性等。这个问题还好以前在老板那做实验时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还是比较准确的回答出来了,看样子邵老板还是比较满意的:)然后老唐怕再问下去我会不行了,还是时间差不多了,就提醒说,可不可以结束。然后邵老师同意了,我说了声谢谢,就这样出来了。总结一下体会,感觉老师问的问题都是很基本的,所以把最基本的东西答好就行了,值得一提的事,关于熵增减的问题很热门,变相问了n次,所以应该好好准备一下。还有就是,我觉得自我介绍时,不要硬背,尽量放松些,你会说的更好。再说一下,记得的几个问题吧:问的最多的就是水的熵变:记得当时问了冰变水,水变冰,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水熵增还是熵减还有问了lurkman一个比较难的,为什么水变冰当中会凹进去一块还有活性聚合的四个特征。其他的记不起来了.考研复试最新实战经验:自我介绍如何准备为给更多即将参加面试的学生一些借鉴,我们采访了两位已经结束面试的考生。笔试:不要机械记忆书本山大的小董原来报考的是北师大传播学方向,后经学校调剂,参加了编辑出版方向专业的复试。学校通知笔试需要准备的专业书有四本,可是她只买到一本,不得已她就借了师兄的几本笔记大概翻了一下。去年的该专业笔试大多是些类似名词解释的题,需背诵的东西多。今年的题虽然对小董这样的“门外汉”有些专业,但只要对这个行业有大概的了解,理清思路也能回答出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