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调市场报告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空调市场报告作为中国制造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空调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其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都对会空调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而在中国空调产业所处的国民经济大环境中,以宏观经济运行、宏观政策调控、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房地产的发展、原材料及能源的供给状况、城市化水平、产业政策等为主的外部因素对空调产业的影响较为直接。我们认为,中国空调市场发展到今天,除了各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市场拓展以外,良好宏观环境所产生的能量的持续释放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各企业正是在这种共同的市场环境下达到了现在的规模。一、宏观经济运行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九十年代初至九七年是高速发展期,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13.5%,同时在这段时间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1998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然而,从2000年至2002年,国民经济逐渐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态势,尽管如此,这段时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依然保持在7%至8%之间。最近两年,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出持续性的高速发展态势,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而2004年一季度的GDP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7%(见图1)。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空调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一方面促使空调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结合国内空调市场从1994年至2003年销售总量的增长速度不难发现,GDP的增长与国内空调市场的增长之间,基本保持着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我们进一步对比分析GDP的增长和空调市场容量曲线发现,在GDP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空调市场消费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而且从2000年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见图2)。二、宏观政策调控200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复杂的一年,经济是否过热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全国各界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抬头,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下面就简单地回顾一下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大举措。1、2003年8月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出警告,称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盲目的重复建设问题,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点名。2、2003年8月23日,中央银行宣布从9月21日起将法定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以紧缩信贷,控制银行信贷增长过快。3、2004年3月24日,中央银行宣布将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然而,未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行,中央银行就于4月11日宣布,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适时的宏观调控在今年二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中收到了效果,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了抑制。据有关资料显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一季度的43%回落到26.8%,一些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下降。此外,货币信贷增势减缓,人民币信贷余额2季度比1季度末回落了3.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中的风险得到了有效过滤。随着宏观政策调控的效果逐渐在信贷、投资、工业、消费等领域显现出来,其对空调产业也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信贷政策的严格和银根的紧缩对空调行业既有的交易制度便带来了冲击,而对居民消费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也成为行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宏观调控给行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了行业整合。三、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流通消费市场的变革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能被销售出去,缺乏相应的居民收入水平作支撑,任何产品的销售也就成了无本之源,空调产品也是如此。尽管最近几年空调产品的价格在逐年下降,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一件具备高能耗特性的空调产品,仍然是一项较大的消费支出。与空调产品价格逐年下降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一季度中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1%,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为9.8%,而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9.98%(见表1)。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能力有着密切关系,但也不能等同而喻。空调产品价格下降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之间的落差说明了我国居民对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在逐年提升,但是消费能力的增强只能说明潜在消费在增加,而实际消费的形成更多地将受到诸如消费环境、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说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的逐年降低说明居民新增收入用于食物消费比重在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在增加,显然家庭耐用消费品会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主要方面,事实上这几年包括空调在内的家电产品都取得了快速发展(见表2)。另外,消费领域的迅速变革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在商品极大丰富的同时流通领域的变革以及快速发展满足了居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从而使得各种潜在需求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需求。而对比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速与空调市场增长率的变化不难发现,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的波动趋势也较为相似,只不过由于空调行业更易受偶然外部因素影响,使得短期内波动幅度较大(见图3)。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家装市场的快速繁荣近几年,宏观经济持续看好,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些都为住房消费创造了条件。另外,银行利率调整,股市变幻莫测且持续低迷,这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保值、增值的房地产市场。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各个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特别关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2003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称:“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是健康的”,这被地产界视为重大利好,也有效地促进了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据《中国房地产行业报告2003》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房地产投资总额达到7790.92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比上一年增长了22.8%。2003年1至9月份商品房和商用住宅房的销售面积比往年同期分别上涨了35.9%和35.8%(见表4)。与前面几个宏观因素相比,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空调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空调作为房间空气调节器的产品特性使得该类产品增长的很大一部分需求,源于居民用房及商业用房的大量增加,毕竟空调作为一种耐用生活消费品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一种现代生活必备的家装用品。所以,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无疑为空调市场提供了庞大的需求空间,这与从1994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增速与空调市场的增速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证明。另外,与房地产市场关联性极强的家装市场近几年也在迅速繁荣。事实上,房产销售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家居装修观念、装修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对空调产品、功能、外观、类型都会产生诸多影响。从图4和图5不难发现,空调市场与房地产行业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性,两条曲线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而且上一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来年空调市场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有意思的是,空调市场在过去历年的起伏节奏正好滞后于房地产行业一年。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房地产行业在每年的发展状况似乎是空调行业在来年中市场发展的晴雨表。五、城市化水平我国眼下正在兴起一个城市化高潮,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30.4%提高到39.1%,平均增长1.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728.6万。作为工业经济的载体——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地区性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也越来越突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动,我国基本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空调产业中以青岛、江浙沪、广东地区为主的三大制造中心分别落户在这三大都市圈中。而近两年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逐步提速,空调行业中几乎所有的主导品牌都在这些地区开设了制造工厂,从而使得国内空调产业的制造能力在区域之间分布渐趋均衡。另外,城市规模扩大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城市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多,而且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其在二十一世纪前期基本进入婚育时期,这些新家庭的诞生势必会拉动以家庭为主的消费。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孕育了庞大的消费空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了市场需求的集聚效应,中、小城市以及城郊地区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得这部分区域成为了包括空调在内的诸多产业在未来市场开拓中的战略重点。伴随着三大都市圈的不断成熟,其经济辐射及示范带动作用逐步由南往北由东往西深入和延伸,这从空调制造基地的西进和连锁卖场对二、三级市场的渗透可见一斑。还有,城市的密集化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催生了城市生活中的“热岛效应”,从而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温度,也带动了空调市场的发展。六、原材料、能源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基础工业以及各种部件产业的发展为家电、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配套支持,但近几年,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处于频繁的波动之中,2003年1月至12月中,原材料、能源的购进价格平均上涨了4.8%,高出往年7.1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的价格显示,80%以上的价格在2003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主要有能源、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到去年11月份底,原煤价格比前期上涨了5.6%,焦炭上涨了38.6%,生铁上涨了33.1%,线材上涨23.5%,普通中型钢材上涨20.5%,天然橡胶涨了43.3%。而从2004年3月初开始,我国主要的钢材品种价格在经历了前期上千元的涨幅之后逐渐回落,截止到5月底时线材、螺纹钢的每吨售价比3月初下跌了750元以上。原材料价格的频繁波动为空调行业的生产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实际上是在整个行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分摊的(见表5)。在电力供应方面,自2002年6月份以来,全国用电量超常规增长,连续17个月平均增速超过15%,21个省区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限电情况。2004年一季度,我国电力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7%,发电设备超负荷运转,但仍有17个省份拉闸限电,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预计我国2004年电力供需缺口在2000万千瓦以上。2004年内华南和华东地区的缺电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浙江省的电力资源供需缺口最大,大部分的工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电力资源以维系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而且居民用电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比如在2004年7月份的杭州周边地区是隔天停电,工业企业一周中停四开三,最严重的地区一周中供电不足两天。这些无疑限制了空调制造企业产能的最大发挥,也抑制了空调产品正常的消费需求。但是“祸兮福所倚”,在今年行业库存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停电带给空调生产企业可能又有不少益处。七、产业政策及相关行业的调整在过去的几年中,空调等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业内厂商带来的丰厚收益掩盖了相关产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空调市场陷入过度竞争的泥潭,原来沉在繁荣表象下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控的呼声,在最近两年中变得越来越多。其实在2004年度内,关于能效比标准、制冷剂替代、家电产品回收、出口退税率下调等方面的政策调控已经在落实或制定之中。我国的家用电器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按正常使用寿命10到15年来计算,从2003年起我国进入了家电报废的高峰期。据了解,我国政府在现阶段只对空调器、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脑等5种产品提出了强制回收处理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基础,提出了以“生产者责任制”为核心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初步方案,并正在制定《废旧家电以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这对空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