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三首201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三首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早年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二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得王茂元赏识,娶其女。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这使得他一生沉沦下僚,抑郁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46岁就因病去世。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李商隐,字_____,号______,今河南人。诗与______齐名,又与_______并称,其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构思缜密,词采缤纷,意境深远,尤以无题和咏史最为出色。哀怨的基调和迷离的意境是李商隠诗歌突出的特点。有《____________》.义山玉谿生杜牧温庭筠李义山诗集诗歌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营造的是一种朦胧的境界。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应酬和交际。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首联以“昨夜”明点追忆旧事。先说明宴会时间,再说宴会地点。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两个“昨夜”反复使用,表达什么情感?在画楼西畔,在桂堂之东,我们共赏灿烂星光,感受习习凉风……首联描绘良辰美景,刻骨铭心的幸福时光;可惜已成“昨夜”回忆,只留下回忆令人惆怅。此联诗人没有写具体的事情,只描绘一个温馨旖旎又具有暗示性的意境,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颔联以比喻写相思之情,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无彩翼”指在宴会上恨无彩凤之翼飞到所爱的人的身旁,突出身受阻隔的痛苦。“心有灵犀”指犀角中央白色,两头相通,故曰一点通。“有灵犀”表明两心相印,虽身无飞翼,并不能阻挡两人情感的默默交流。小结:尽管自己身上没有彩凤一样的双翼,能随时飞到你身边,但彼此的心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每时每刻都是相通的。一有一无,一进一退,悲喜交加,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情人间心心相印,甜蜜与痛苦交织的爱情。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颈联从两人的默契转到对两个人最初相识场景的描绘。极写宴会的热闹欢快气氛,为相恋的欢悦涂上了更加丽艳的色彩。反衬诗人此时的清冷、寂寞的心境。最初相识,我们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隔座送钩分曹射覆酒暖灯红环境气氛温和安逸宴会游戏暖度感觉色调热烈尾联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①“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②一个“嗟”字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充满了理想破灭之感。③“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可叹的是,这时早晨的更鼓响了,我不得不进宫去应付差事,唉,已经晚了,只好快马加鞭地往秘书部跑,就像风吹着断了根的飞蓬一样。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表达技巧:虚实结合①本诗实写现在对意中人的思念和在官场上的奔波,②虚写昨夜相会的场景和初次相识时的欢愉,③虚实结合,打破时空次序,营造迷离变幻的、富于浪漫的气息,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答题:①分析实写内容(本诗实写……)②分析虚写内容(本诗虚写……)③写出情感所表达出的效果或情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小结:前人多把此首诗理解为爱情诗。全诗仿佛是给人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约会、赴宴、分手,情节完整,故事也美丽动人。时间是昨夜,地点是“画楼西畔桂堂东”,双方好象是脉脉含情,在宴会上互送秋波,传递爱情,分手时诗人已经感慨于不能长相厮守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要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联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背景简介: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博。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忧伤而死。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求”、“访”(咨询),写出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待贤态度之谦诚,“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欲抑先扬之处。(反语)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什么是“夜半前席”?所谓“夜半前席”,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是承上而来。那诗人为什么说“可怜”、“虚”?“可怜”一词,貌似轻描淡写,却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虚”,空自、徒然之意。虽只轻轻一点,却这不由得我们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谓“可怜”?何以会是“虚”?诗人引而不发,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可谓举重而若轻。这又是“转”。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正中靶心的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思考: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欲抑先扬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退一步,先说其“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由“赞美”转为指责。192、托古讽今这是一首借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借古事表议论:表面上似讽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矛头所指,是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荒于政事。借古人以自怜: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20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214、用词精炼含蓄,耐人寻味。“可怜”一词,貌似轻描淡写,却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虚”,空自、徒然之意。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22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总结: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前二句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后二句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时节,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此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又句句写人。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