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以杨守敬、徐三庚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晚清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以杨守敬、徐三庚为例郭锋利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便传至朝鲜、日本、琉球(今冲绳),其中对日本的影响最为突出。隋唐以来,历代在中国有所成就的书家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书坛。到了清代,随着篆隶的复兴和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中国书法开始由帖学向碑学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着国内书法的发展,而且波及到日本。本文主要以晚清书坛为背景,以杨守敬和徐三庚为例,分析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日本书法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关键词:书法日本影响杨守敬徐三庚清代后期,外国势力相继入侵中国。这种入侵加大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使清朝与外国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书法领域,尤以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最为明显。此前,日本在江户时代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长达200馀年,外国文化的输入受到了限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治时期(1868—1911)。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在日本设立了公使馆,掀开了中日书法交流新的一页。此后杨守敬的日本之行,更是对中日书法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杨守敬不同,徐三庚并未到过日本,他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其学生传至日本的。这两位书法家可谓殊途同归,为中国书法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杨守敬、徐三庚为例,不仅因为二人处于同时期,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亦有交往。一、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4),字惺吾,别署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曾掌教两湖书院及存古、勤成两学画。生平善考证,精鉴别,治金石学卓有声誉,尤工四体书,饶有金石气。武汉起义后,移居上海卖字,求者颇众,尤以日人为多。著有《楷法溯源》、《学书迩言》、《水经注疏》、《历代舆地详图》等。(1)杨守敬旅日始末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杨守敬在北京参加会试不中,他在《邻苏老人年谱》自撰部分中记述到此事:“三月会试,首题为‘吾与回言终日’一章。在场中与麻城袁玉榖联号。袁以时艺名家为汉阳敬谕,坚欲阅吾稿,见则大加激赏,曰:‘名下无虚士,不意时文亦精能如此!’及出场,则同乡诸先达皆能诵余入手二比,盖由袁君记之而传抄也。新建许仙屏(振祎)见之,以会员相许。榜发,仍不中。闻闱中得余眷亦拟元,而检三场策卷不得,黜之,岂非命也耶?”1正是因为会试不中,同年四月,他应日本公使何如璋(子峨)之请携家赴日。关于杨守敬为何将北京的行李(包括大批图书和一万多件碑拓)都带到日本,日下部鸣鹤所定的《三人的益友》(收入《鸣鹤先生丛话》)中有记载:“……尤其有幸的是,杨带来了一万好几千的拓本得以饱览的机会,这对当时的吾辈而言,实可称为金科玉律的研究资料。至于杨为何带来这样多的拓本来日,及因当初在北京受何公使招聘,无暇绕道荆州乡里收藏图书拓本,便直接带了行李来日,虽然麻烦,但仍将当时住北京的全部对象携来赴任1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见《杨守敬集》第一册,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2云云。有幸的是,这些都是我们根本无法看到的东西。”2(2)杨守敬在日本明治13年(1880),杨守敬刚到日本,著名日本书家日下部鸣鹤便率先造访。此外,还有岩谷一六(1834—1905)、松田雪柯(1819—1881),鸣鹤在写给朋友神田香岩的信中谈到了他们三人与杨守敬的交往以及对杨守敬的崇拜之情:“关于舶来的碑帖真迹问题,我请教了杨守敬,他也回答了我。以前我们认为是好的作品,他也觉得好。我们认为不好的他也认为不好。可是,他自藏的碑帖中多有精拓品,而在我国的多是粗拓粗纸,加之,被称为乾隆以后的‘新拓’很多,这是令人遗憾的……由于杨氏既非大吏,又非商人,是个有钱的大收藏家,还精通经史地理,深于金石考证,对古钱、古器、古印、铜鼎等极为渊博,所以他现在开始撰写很多经史著作……所藏之中,携带的汉印达六十方,古钱刀等稀珍之品达六七百枚之多,碑帖如山,皆是私人所集,实是可惊。其中宋以上的拓本是从前未曾看到过的绝迹,数量很多。我想,只有书法的本家中国才会保存有这样的东西……”3此三人构成了三驾马车式的阵营,并且在杨守敬来日本之前,便已悄悄研究清代书风,见到杨守敬后,三位书家开始追随杨守敬。但是,雪柯却由于连续一年缠绵病榻,终于带着他未遂的愿望,在明治十四年于故乡伊势去世。杨守敬带去的一万多件拓本,使日本书法家大开眼界,榊莫山在其所著《日本书法史》中将杨守敬的影响称为“杨守敬的旋风”4,可见其对杨守敬的推崇。关于这一万多件拓本,杨守敬曾自言:“念余五十年辛苦搜辑,虽不逮翁覃溪、吴荷屋、张叔未诸先生之精博,然以视并世诸君,或亦未遑让多”。5这些拓本就是他五十年辛苦搜辑的结果。总之,杨守敬不仅带给日本书法界很多中国碑版拓片,还给他们讲解书法的理论和原理。回国之前,杨守敬将带去的碑拓和《楷法溯源》、《激素飞清阁藏碑》等书籍出售给日本书法家和收藏家。杨守敬对日本书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3)杨守敬回国后光绪十年(1884),在日本停留了四年的杨守敬返回中国,但他与日本书家之间的交流并没有终止。相反,很多日本书家乘兴来到中国继续研究北碑,况且在杨守敬离开日本之前,北碑之风在日本已经形成。辛亥九月(1911),日本书法家水野疏梅(元直)拜杨守敬为师学习书法,还为杨守敬写了一首诗:“钦仰风容玉样温,胸无城府共谈论。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汉碑远溯源。介绍一生翰墨妙,奇书万卷草堂尊。殷勤向我传心画,正是深高海岳恩。”6并序:“辛亥九月,我将航于清国,到鄂垣从杨惺吾先生学书法。友人谓武汉战争方烈,甚为危险,力止我行。我不以为意。及开行入沪,忽闻杨先生避兵来此,欣然晋谒,请受业于门。先生以老辞,既而悯余好学之忱,许之。尔来日日亲炙,猥蒙殷勤垂训,感荷何极。爰呈俚语,以鸣谢悃。”杨守敬的著名书论《学书迩言》就是为水野疏梅所作,他在《后记》中说:“辛亥十月,徇日本门人水野疏梅之请为《学书迩言》。幽忧积月,遂不能成寐,俯伏床褥,随忆随录,语无伦次,方冀病有间整理之,而水野归计已蹙,只得以草稿付之。”7水野疏梅将《学书迩言》的稿本带回日本,并于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出版了《学书迩言疏释》,在日本产生了重2转引自陈传席《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见《书法》2012年第一期。3榊莫山《日本书法史》,陈振濂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4榊莫山《日本书法史》,陈振濂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5杨守敬《学书尔言·序》,见《杨守敬集》第八册,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页。6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见《杨守敬集》第一册,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7杨守敬《学书尔言·后记》,见《杨守敬集》第八册,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页。3大影响。宇野雪村著《中国书法史》有云:“杨守敬的《学书迩言》,以及他的另外两部著作《激素飞清阁平碑记》、《激素飞清阁平帖记》,作为近年来日本书法爱好者最易觅得的指导性经典书籍,其发挥出的作用远胜在中国的影响。”8杨守敬不仅为日本书法带去了希望,同时也对日本书法历史作了研究。此外,杨守敬在日本期间悉心访求中国书迹,写成了《日本访书志》、《留真谱》、、《历代经籍存佚考》、《古诗存目录》等,这些目录学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其中还有个插曲: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从黎庶昌随使日本,值维新伊始,唾弃旧学,以廉价购得无数宋以来古籍而归。事后,日人觉悟,懊悔非常。无何,日人岛田彦桢以十万元购吴兴皕宋楼藏书,价值数十万金,作《皕宋楼藏书源流考》,述其往事,以为此举聊足报复。杨守敬的日本之行开启了中日书法交流的大门。其实,早在杨守敬还在日本时,日本书家中林梧林(1827—1913)便已渡海来到中国,直接向潘存学习北碑书法。后又有北方心泉拜俞樾为师。杨守敬从日本带回了大量古籍回国,并请徐三庚为其刻“杨星吾东瀛所得秘极”收藏印。此外徐三庚还曾为其刻“杨守敬印”“星吾”等自用印。杨守敬印星吾杨星吾东瀛所得秘极二、徐三庚徐三庚(1826—1890),字辛榖,一字袖海(褎海)、袖海(褎海)父、上于、上于父,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诜郭、荐未道士、似鱼室主、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大横等,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金罍山庄,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精篆隶、铁笔,亦能刻竹,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刻篆书扇骨》。王光烈在《印学今义·派别》中说:“辛榖贯通百家,上窥秦汉,能以王象碑作印,更旁通浙、皖。所作小篆,规抚邓石如,而笔致安插,疏密流动,颇能独树一帜。”9同治十三年(1874),徐三庚辑自刻印成《金罍山民印存》两册。此外,生前还辑有《似鱼室印谱》。据现行《上虞县志》:“(徐三庚)生于贫苦农家,稍大即外出谋生,曾在一道观中打杂,观中道士擅长书法、篆刻,得其传授,遂入此门。”10其一生贫苦,29岁时才将债务还清11,靠鬻艺为生,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居无定所,《上虞县志校续》载其:“先后为徐学使树铭12、杨抚军昌濬13、连将军成14幕宾。”15在浙江时还曾寓杭州吴山文昌阁16。徐三庚青年时代便8转引自陈振濂《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论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的贡献》,见《文史杂志》1987年第2期。9转引自《中国印论类编》黄惇,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版,第541页。10《上虞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90页。11见“风流不数杜分司”款:甲寅之夏,赁湖西僧寮一椽为燕息之所。杜门却扫,萧然一枯衲也。无事辄弄笔,积债一清,甚快甚快!此印乃灯火随意奏刀,平初二兄索余刻甚急,因以赠之,聊博一笑耳。徐三庚。12徐树铭(1824-1900),字寿蘅,号澂园,伯徵,湖南长沙人。13杨昌濬(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湖南湘乡人。14连诚,字绪斋,斋号喜闻过斋,满洲人。15储家藻修、徐致靖纂《上虞县志校续》,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卷十五,第1121页。4离开家乡,先后到过杭州、嘉兴、宁波、北京、天津、香港、广州、苏州等地,其中寓浙江和上海时间最久。在受徐三庚影响的日本书法家、篆刻家中,有两位是徐三庚的弟子,一是圆山大迂,一是秋山纯,其馀则主要间接受其影响。(1)圆山大迂圆山大迂(1838-1916),名真逸,号大迂,生于名古屋著名的酿造世家。十三岁时进京,师承贯名海屋。一个偶然的机会,得我国清人印章数枚,于是心追手摹,领悟刀法。著有《篆刻思源》,辑有《学步庵之集》,印谱有《学步庵印蜕》。明治十一年(1878),圆山大迂来到中国,从徐三庚、杨岘学习篆刻、书法,从张熊学习绘画,《广印人传》称其:“自幼好治铁笔,以中日篆法不同,遂游中国,师事徐三庚,尽得其秘。”17鱼住和晃(日本)在《关于首代中村兰台篆刻中的徐三庚的影响》一文中说:“大迂是否为徐三庚的正式弟子,至今尚不能确定,但继大迂赴沪的秋山碧城(名纯,字俭为,号探渊,亦号白岩、碧城)却确系徐三庚的弟子无疑。”18笔者查找有关资料,发现圆山大迂亦是徐三庚的弟子。明治念四年(1871),圆山大迂再次来到中国,购得徐三庚“如梦莺华过六朝”一印,他在边款中记到:“某孙,弟大迂圆山真志于上洋客馆之灯下,此印系先师褎海徐先生之作者也。明治念四年(1871)五月,再游清国,适购得于防间,刀法、章法整然相备,所谓点石成金者。虽未下款,可知一见非凡之作矣。”款中他称徐三庚为“先师”,说明他曾拜徐三庚为师。徐三庚曾为其刻“寻常百姓家主人”、“大迂”等印。圆山大迂回国后,秋山纯与其一道成立“淡泊会”,向日本书法爱好者展示从中国带回的字帖和碑刻,供他们临摹效仿。此外,日本篆刻界惯用单面刃的刻刀,大迂回国后,传入中国双刃刻刀,对日本篆刻界亦产生了很大影响。二、秋山碧城秋山碧城,名纯,字俭为,号探渊,亦号白岩、碧城。日本明治十九年(1886)一月,碧城与原驻日公使何如璋同行离日赴沪,经当时在上海经营“乐善堂”的岸田吟香介绍,入徐三庚门下为徒,至今尚存当时师徒合影的纪念照片。自抵沪至光绪十五年(1889)回国的四年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