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儿童社会工作实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中国:实际工作中儿童年龄上限为11-12岁。*国际:16岁以下称为儿童**:1.它是人德生命中一个特定阶段,人自生命开始,便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三位一体2.它是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3.他是人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生理特点:成长性、基础性心理特点: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行为特点:探索性、模仿性**(1)生存的需要*(2)爱的需要*(3)学习的需要*(4)游戏的需要*(5)社会化的需要*(6)被保护的需要*1、婴儿期(0~1岁)*①特征:新生儿离开母体建立个体生活,但对外界适应能力很差*②任务: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长发育目标,开始认识身边的亲人和感知环境*③面临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以及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层面。*2.幼儿期(1~5岁)*①特征:神经系统快速发育,运动功能大大增强,能够无障碍的语言交流,并简单的运用文字。*②任务:情感培养、心里培育和智力发展与身体成长并列成为这一时期主要任务*③问题:出现恐惧怕陌生事物,怕黑暗,怕睡觉。*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3.学龄期(6~14岁)①特征:生理机能进一步发育,心理、智力、学习能力不断增强。②任务:开始学习今后进入社会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身心的正常发展。③问题:可能会出现学习性问题,如厌学、焦虑等,在学龄期表现的更加明星,甚至会出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儿童社会工作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儿童社会工作概念的要素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儿童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定义:儿童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狭义儿童社会工作事后补救性工作,消极性的儿童社会工作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积极的儿童社会工作)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儿童工作发展的方向**1.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成长阶段,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2.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3.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的手段**1.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2.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3.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4.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对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救困和解难对适龄儿童进行成长辅导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功能**①儿童生物学:与儿童发展有关系的主要是遗传学说,对儿童进行评估的时要考虑生物性因素。*②儿童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艾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源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学习模式三种: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观察。*人的一生划分八个阶段:*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b.成为自助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c.发展主动型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e.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h.达到完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促进对儿童的养育*推动儿童教育事业*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儿童卫生保健*家庭服务中儿童社会工作*儿童权益保护*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残疾儿童康复和教育***儿童个案工作*儿童小组工作*儿童社区工作*I.我国儿童社会工作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II.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III.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现状IV.我国儿童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V.中国发展专业化儿童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古代儿童福利**《易经》:“蒙以养正”*《礼运大同篇》“幼有所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礼》“慈幼”**有关妇幼保健的:汉代的胎养令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有关对失依儿童抚育和救助的:1249年宋理宗淳沽九年诏“给官田五百亩,令临安府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有关对贫苦家庭儿童的补助和救助的: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诏令“贫民生子者,予以食一斛”。(古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旧中国的儿童福利服务情况*在旧中国,由于战乱、灾难,有大量儿童遭受贫困和饥饿,但儿童福利服务却很少。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办了“育婴堂”、“孤儿院”却带有很大的伪善性和欺骗性。真正发挥部分作用的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失业人士创办的机构,如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做了大量救助儿童的工作。在解放区根据地政府颁布了很多法令中都有涉及儿童保护的条例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战地幼儿园、托儿所发挥了教育和养育儿童的作用,而儿童团、地下少先队组织则面向儿童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新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儿童的福利保障十分重视,儿童社会工作也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接收、改造、建设了一大批儿童福利院,使失依儿童得到了周到的照顾。通过立法及动员社会力量,保证适龄儿童较高的入学率,推广计划免疫,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开发儿童优质食品,推广科学养育知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设立多种儿童娱乐机构,丰富儿童课外生活,建立各种儿童咨询服务治疗机构,直接为儿童服务等。*在十年动乱期间,这些机构和工作虽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述项目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儿童社会福利政策方面首先在《宪法》、《婚姻法》等国家大法中规定了儿童享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被抚养权、继承权等、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以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还有一批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条例”等具体法规,规范儿童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在儿童医疗卫生保健方面推出一系列具体法规,推行免费免疫接种计划,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第四随着“未成年保护法”的颁布和修订,使得儿童保护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第五,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些新法规相继出台,有不少涉及对儿童的服务,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承诺,“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初发出《关于学生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规定在天津市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就读的非天津市户籍全日制在校学生,港、澳、台和外国籍学生儿童,可以随学籍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办理参加*缺乏微观层面的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滞后缺乏国际视野实施主体单一化、行政化**•必要性:中国需要专业化的儿童社会工作*可能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和重视*儿童相关立法、儿童福利政策和相关社会保障及其他制度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专业化的儿童社会工作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案例:留守儿童问题*据2000年“五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2000万。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缺席,导致的问题主要有:*诸多安全隐患*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忧郁症*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失范再加上农村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上不法分子的引诱拐骗,不少留守儿童参与抢劫、打架斗殴、吸毒贩毒,甚至是参与买凶杀人,走上了犯罪道路*针对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主要采取了以下关爱行动2、寄宿制学校4、心理咨询室6、家长学校5、代理家长制3、职业代理家长1、托管家庭**:能够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照顾,减少安全隐患*忽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缺乏个别化、尊重等原则意识和观念,关爱行为针对性弱**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既是直接,也是案主的、、,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的视角:个人与周边社会支持系统相结合。*危机介入模式:针对由于父母离开,因而生活的自动平衡被破坏而导致的危机状态。个案社会工作模式:针对留守儿童学习下降、自觉性差等学习方面的问题。心理—社会模式: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治疗模式:针对道德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的间接介入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社会文化等。这些支持体系可以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等三个层面*****家庭传授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工作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督不力问题,提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组织外出父母回家期间学习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问题导向工作模式学生导向工作模式社区导向工作模式**地区发展模式:针对社区缺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氛围和社区教育不足的情况*社会计划模式: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社区环境(指不健康网吧等)净化问题*社会行动模式:倡导和参与社区制定一些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规章制度,使留守儿童教育权得到制度保**通过社会行政方式介入,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认识不够、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不完善、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留守儿童教育收费不平等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提高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可以通过呼吁促使政府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新的社会政策或者通过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可以通过协调各组织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在外地的就学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些过程中充当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