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一线让每一位学生分享高品质教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考纲解读考点内容要求高考示例常考题型预测热度传记类、杂记类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级2017课标全国Ⅰ,10—132017课标全国Ⅱ,10—132017课标全国Ⅲ,10—132016课标全国Ⅰ,4—72016课标全国Ⅱ,4—72016课标全国Ⅲ,4—7选择题主观题★★★句式特点和句子翻译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综合考查实词、虚词、句意理解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级分析解读《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文言文阅读而言,“浅易”一般指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文中所涉及的古、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较为常见,对选文的理解不需要过多地了解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而且选文一般属于规范的文言文,具有秦汉散文及唐宋古文的风格。命题探究(2017课标全国Ⅰ,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随文助读由选文出自《宋书·谢弘微传》可知,本文属于传记类文本。理解其文意一般需要以下四步:第1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1)句:交代姓名、籍贯。第2步:抓时间、地点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2)—(4)句:出身情况。(5)—(6)句:少时异常。(7)—(10)句:叔叔谢混的事迹及部分谢弘微的表现。(11)—(14)句:在谢混死后,谢弘微处理他的家事情况。(15)—(23)句:写谢弘微有高尚的品德。(24)—(27)句:写谢混妻子死后谢弘微的表现。(28)—(30)句:谢弘微死后朝廷的反应。第3步:关注作者的议论抒情句,把握人物品行。(16)句:称赞谢弘微。第4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曲一线让每一位学生分享高品质教育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解析据意断句,本题适合用排除法。“所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成佳器”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答案B解析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两者没有交集。以第3题D项为例,“弘微事兄如父”对应原文“事兄如父”,“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对应“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对应原文“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核心考点:断句。审题关键:正确的一项。解题方法:1.标名代,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2.借动词,定句读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必不可少,又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会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3.找虚词,定句读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易错警示:1.忽略语境,在不应断句的地方断开;2.实词积累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实词的意思。命题规律:2014年课标全国卷用客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年、2016年、2017年沿用此题型,从2017年自主命题试卷来看,此题在地方试卷中也有体现,所以断句题仍是2019年的热点题型。能力要求:1.积累常见的句首、句尾文言词语;2.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内容。命题技巧:1.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实词理解的应用性;2.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则有三个选项是不正确的;3.选择看上去易误解的句子。核心考点:文化常识。审题关键:1.不正确的一项;2.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解说内容。解题方法:考查的文化常识,基本散见于高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之中,只要平常注意积累,多加关注,这些以识记为主的问题就不难解答。易错警示:1.不看语境,脱离原文内容理解词语;2.有文化内蕴的词语积累不够,不能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命题规律:2015年课标全国卷Ⅰ和课标全国卷Ⅱ对文化常识分别设题重点考查,加大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其实,2014年大纲全国卷在文言文阅读中就已经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根本上还是要以平时积累为主,因为本考点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改通知明确规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考查,所以本题型在2019年仍是热点。能力要求:1.积累一定的有文化内蕴的词语;2.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内容。命题技巧:1.从文章中找四个有文化内蕴的词语,并对其进行解说;2.把其中一个设置成不正确的选项。曲一线让每一位学生分享高品质教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答案B解析“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译文:(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译文: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严正”翻译为“严肃正直”,“恭谨”翻译为“恭敬谨慎”,“过常”翻译为“过于常礼”。(2)“臧否”翻译为“褒贬”;“言论”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乱”翻译为“岔开”。核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审题关键:1.不正确的一项;2.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明解说是结合语境的。解题方法:1.轻看“概括”,重看“分析”该题选项表述很有特点:先用一个句子对人物进行概括,再举一两件事进行分析印证;一般“概括”无错,“分析”有误。因此答题可以将重点放在“分析”上。2.聚焦细节,留心易错该题设误点也很有特点,其设误点极细小,往往就是一两个字决定了答案的正误;而且设误点多放在何人(事之于人)、何事(事之有无)、何时(事之于时)、何地(事之于地)上。既然重点放在“分析”部分,放在所叙事件上,就一定要关注每个细节、每个字,留心易错的四个方面(何人、何事、何时、何地)。易错警示:1.不能将选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认真对比;2.不结合语境,忽视选项对原文的分析。命题规律:该题考点、题型及选项表述方式从2014年以来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其设误点更加突显课标全国卷特色:错误点极小,多置于选项之末,多是一两个字理解有误。此题型在2019年仍是热点。能力要求:1.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命题技巧:1.结合文意,对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合理地概括分析;2.设置一个有错误的选项,可以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分析等方面入手;3.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所以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有利于帮助考生理解文言文语段;4.所选材料要倡导家国意识,传播正能量。核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审题关键:1.“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信、达、雅”;2.审准关键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解题方法:抓准得分点,翻译并不难1.关键实词: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翻译句子,一定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对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第(1)句中“严正”:严肃正直;“恭谨”:恭敬谨慎;第(2)句中“臧否”:褒贬;“言论”:发表议论;“乱”:岔开。2.关键虚词:慎重换、删。(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如第(1)句中“必”:一定。(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3.特殊句式:译出句式特点。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翻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4.句意通顺:保留语气,及时补充,避免硬译漏译。易错警示:1.关键词语不能具体落实,翻译不到位;2.整个翻译的句子不够通顺。命题规律:1.课标全国卷近几年每年都考查两句翻译,分值为10分;2.高考不仅仅考查实词、虚词的落实,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3.近三年课标全国卷有两个变化点,一是所选的两个句子,是较能反映传主性格的语言,故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二是考点的细微变化,以往只注重关键实词,现在不仅考查实词的活用,还考查关键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考点相对全面、均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