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2013年09月17日作者:翟晋玉来源:中国教师报学生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弄清楚这一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好课没有绝对标准在网上的调查中,一线教师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众说纷纭。“受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一堂好课。”“好课无标准。倘若说有,标准不出其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觉得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得到发展,就是一节好课。”“能唤醒学生智慧的课就是一堂好课。”“课堂上能不时激起涟漪,让学生思维和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应该是好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碰撞,有收获的课,是好课。”“好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形式为内容服务,而不是相反,更不是以形(式)害义(内容)。”……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看似简单,深入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它并不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好课的评价标准并不像一件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可以用显而易见的量化标准来衡量。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好课没有绝对标准。对于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标准。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曾经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12个字。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喆提出,评价“好课”有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了6条标准: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还有人从生命的高度定义好课的标准:关爱生命,实现生命灵动,张扬生命个性;有效生成,民主互动探究,鲜明的个性,多元化。或从强调平等的角度定义好课的标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等等。把所有见解统一起来,一节好课应归结为以下几点: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正如叶圣陶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唱主角的课,即使教师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称不上好课。”广西钦州市钦南小学教师陈鲜经说。“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北京教科院退休教师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应该“眼睛向下”,而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文喆认为,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文喆将学生的表现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的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思考探究活动的质量上,看提出或回答问题的深刻程度,看活动及计划的自主程度,以及讨论、探究活动的质量,特别是能否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参与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分析学习者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或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地参与,以及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等等。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学习的效度。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越多,越应该肯定。二是看投入产出比。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是以较少的时空取得较多的收获,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资源,或只解决了一个小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小侧面?不能搞“题海战术”和“血汗教学”,要全面关注师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三是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好的教学,不应该终止于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应该引发新的更深、更广的问题,应该引导学习者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一节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却引出学习者深层问题的课,不仅不该受到批评,而且可能是一节好课。”学习的氛围。一种有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活动的氛围,应该是和谐的、活跃的、民主平等的。和谐来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在师生共同推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尊重,相互激励,这样的氛围肯定有利于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活跃,是积极思维活动的外显标志,也是学习者自由思考、大胆质疑、求得学习实效必需的精神状态。民主平等,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是现代课堂与现代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谐与活跃就没有道义基础与生存条件,也不可能实现。好课不是放任自流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如果一堂课上学生无动于衷或参与者寥寥无几,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独白,那么就算他口若悬河、妙语如珠,这堂课也不是好课。相反,在好的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探究、讨论,提出问题并去主动寻找答案。教师自觉地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必要时恰当地组织、调控、评价、点拨、引导。在新课改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在避免教师指导过多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教师放手过多,甚至完全放任自流的现象。为了把学习还给学生,很多教师不敢教了,甚至干脆退居幕后,完全“放羊”,教师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专业职责,而一些教师误以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事实上,人的学习和成长绝不是羊吃草那样简单。羊吃草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本能,人的学习和成长却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社会化过程。好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是教师的天职,是自己职业的责任和尊严所在。如果不需要教,教师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教育学和学校本身也都可以取消了。课改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位,自己代替学生学;也不能缺位,当教不教。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的课堂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这反映了教师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两者关系的把握出现偏差,把“教”和“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实,“教”和“学”是相因相生、相反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合理的教学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教学相长”。作为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比学生有更高素养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理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必不可少。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该放则放,当讲则讲。在需要激发、需要质疑、需要点拨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既不能“填鸭”,也不能“放羊”,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当讲不讲”。好课“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好课无须完美,更无须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陈鲜经说,“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心中要有学生,形成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使学生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奥秘。”“一堂好课应当首先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缺少灵魂的形式的翻新。”一位教师说。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趋势是:从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到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从主要关注教学结果到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从主要关注预设目标到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等等。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好的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课堂教学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维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知识和新的问题。如叶澜所说的那样,一堂课的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我们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湖北省长阳实验小学教师漆昌琼说。好的课堂具有挑战性。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好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好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让不同层面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其次是教师的个性化。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丰富和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技能。真实的课才是好课对于好课的标准应该持开放、多元的态度。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其标准理应有所不同。今天,在洋思、东庐、杜郎口之后,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甚至故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新的不一定是好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很多脱离实际的为创新而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凋亡。这种简单的剪刀加糨糊式的“创新”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更多的还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缺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