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三、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五、教育的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基本观点: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桑代克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六、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社会性、无产阶级;非专门的社会活动;方式原始(口耳相传、观察模仿)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第一、教育阶级性的出现不断强化;第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中国:夏代:“序”“校”西周:政教合一“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兴起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雅典-----德智体美(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事教育(军人)封建社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中国: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宋:四书五经成为基本教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明代:八股文成固定格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3、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近代: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法制化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实现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终身化、全民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简述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八、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法德2、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3、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中国、前苏联九、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3、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4、受人口状况的制约5、受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制约6、受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制约简答题部分:一、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古代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1)核心:“仁”“礼”(2)社会作用:庶、富、教(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学而优则仕;(5)教学原则:学、思、行相结合;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明人伦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墨家墨翟的教育:兼爱、非攻;重视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实用技术;亲知、闻知、说知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预防性原则(3)及时施教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学习观摩原则:(6)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7)启发诱导原则:(8)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古代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2)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教育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培根)2、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观点: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首次论述);教育适应自然;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建立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观点: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学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观点: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教育无目的论;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2)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第一部: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古代的小学教育殷周-------产生小学西周------建立小学,设在官府春秋----兴私学后面各朝--------官私学并存(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开端1897年,盛宣怀,南洋公馆(外院)--------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898年,清政府改州县书院为小学堂---------推行现代小学的开端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颁布的)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首次得到实施)2、中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六岁入学,修业四年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起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二、小学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打好基础)2、义务性3、全民性4、全面性5、启蒙性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课程基本原理一、课程概念狭义:某一门学科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课程类型(选择)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学科课程:各种不同学科-----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直接经验2、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必须学习选修课程:自主选择修习3、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示课程: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计划性、学习的内容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课程表4、根据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综合课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分科课程:不同的教学科目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全国范围统一设置地方课程: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自己设置6、综合课程之下又分为:广域课程和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三、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基本观点:以学科教学为核心2、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基本观点:社会问题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基本观点:儿童活动心理学化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和目的,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②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杜威认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适用于成人,儿童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斯克里文提出斯滕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提出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四、课程的内容组织1、课程计划:开设哪些科目2、课程标准:每门学科的编写形式、教学内容3、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述1、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8次课程改革)2、基本理念: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体目标:爱国、法制、素养、技能、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重点)(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与时俱新、联系实际)(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多元化)(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结构的改革2、课程内容的改革3、课程评价的改革4、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教育观念的改革(素质教育)7、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四、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法制)2、选择性3、均衡性(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五、新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