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課程論文: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学院:文学院班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4班姓名:王筠浩学号:22013308011133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所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它注重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与其相对的是精英教育,它考虑的是培养少数拔尖者,其结果是少数人获益。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对平民教育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民教育这条道路上探索着、努力着,政府也已意识到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方面的改革。可是,谁能想象,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知识分子们都在忙于文学革命而著书立说创建阳春白雪的时候,已有一位先驱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意识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他就是我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之一——晏阳初博士。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但是却没有投入到文学的洪流中,而是积极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且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却不像鲁迅、李大钊般打算在思想高度上唤醒广大中国民众,因为他明白阳春白雪只适用于知识分子,而救国开化仅靠知识分子是远远不够的,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中国民众是只知劳动而不懂文学的,甚至他们大都连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如何希望他们能够领略到那么先进的西洋思想。于是他毅然决然的从最广大人民入手,从最艰难的角度入手,他选择了开天下民智,强中国之魂。于是他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巨的下里巴人式的知识救国之路。这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文豪,但他之价值却远胜于文豪!晏阳初博士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可以说是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这一项事业上,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在中国,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可见,晏阳初思想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可以说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农村建设都产生深刻的影响。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在归国前,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回国后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间编制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第2年晏阳初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3月他转到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在长沙实验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一些毛泽东研究者认为,毛正是受到晏阳初思想的影响才觉悟要以简单、务实和经济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间中去。在长沙取得成功后,晏阳初又来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以及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平教会设立了乡村教育部,经历了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这就形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县模式,为以后中国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他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在他主持和带动下,“博士”们把定县作为“社会实验室”,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扫除文盲,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开展了农民戏剧,诗歌民谣演唱等文艺活动,受到农民的欢迎。遗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断了他们的实验。晏阳初毫不气馁,又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继续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说到此处,我们不免就得谈谈晏阳初在重庆北碚开设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可以这样说,没有晏阳初等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北碚。其中乡村建设学院便是一大代表,这里已涉及到大学教育问题,便不再多说。再次回到平民教育这一方面。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然旧,确实在是有道理的。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农民人口数量占据了总人口的80%以上,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这些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又聚集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尤其是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程度,开化农民的思想,开启农民的智慧,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本问题。从1926年以后,晏阳初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转到农村,教育的对象也由城市平民变为乡村农民,从此开启了平民教育的新篇章——乡村教育。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他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思索,最后,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在进行了多次的考察之后,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这种模式也为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搞试点,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试验方法。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推行“四大教育”,又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为,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晏阳初最大的创造,是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紧密结合、整体推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得拳拳爱国之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在乡村建设这条道路上,晏阳初走得风生水起,他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在这条中国先辈们并未走过的道路上,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完善。他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不在乎身外的名与利,博士下乡,他不感到屈才,农村,便是他的试验田,他要做的是奠基。百尺之台,起于累土。夯实基础,往往是最难的,但没有基础,何来建筑?再美的琉璃,没有房屋的根基,如何绽放它的美丽?从这一点来说,晏阳初他比一位大学教授更加厉害,因为教授面对的是一群有众多知识积淀且只管读书不用在乎生计的学生,而晏阳初面对的却是一群零基础且整日必须为生计而劳动的农民,他们的基础、智力、精力,可想而知。可晏阳初从不抱怨,从未喊累,他只为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开启民智,强我中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可以用一下几个短语概括: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他说:“第二点便是发明。发明开人矿、脑矿。”两大发明。他的第一发明就是开脑矿的工作──“平民教育”。第二大发明是晏阳初发明了“乡村建设理论”。它是在“平民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和“平民教育”联锁进行、整体推进的理论。平民教育运动的对象是全体民众,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三大方式。晏阳初他们采取三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教育,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针对中国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晏阳初他们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这就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五个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先进的,值得肯定的。在国内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开化,也推动了农村的进步,在其移居外国之后,他的平民教育又在世界上到处播种,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原因,晏阳初很少被提及,他的平民教育在中国大陆也因此中断。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不过好在80年代以后,人们思想开化,也逐渐意识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次开始了平民教育,发扬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我认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无论是在民国时期、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先进的、必要的、科学的。民之智,在于全民,故而不能只顾了精英教育而忽视了平民教育。在今天,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仍是十分有用的。资料来源:1.百度百科;2.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