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㈠社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发展:社义本质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义本质理论。以江和胡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继续深化了社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义,社义要消灭贫穷。社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㈡社义本质论的基本含义:邓关于社义本质的论断,是当代马义理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奠定了中特理论的基石,完整准确体现了邓关于社义的基本观点,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社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义这些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反映了邓从发展生产力出发,紧密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崭新的社义理论和路线。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义最终目的的根本途径。⑴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义的根本任务,是解决社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⑵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义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义最终战胜资义,实现共义的需要;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义本质的内容,既突破了过去认为在社义条件下,只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的传统观点,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因为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义所造成的是非混淆;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义本质前提的界定,也体现了社义与资义以及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义的根本目的。贫穷不是社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义。共同富裕既是社义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义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奋斗方向。⑴共富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的,也是社义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奋斗方向;⑵共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可能是同步富裕。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属性。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⑵社会和谐是中特的本质属性;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互存进、相辅相成的。社义本质的四个基本方面,在内容上是有主有次的,在实践上是有先有后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了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具体来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富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富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富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则是共义的根本目标。这四个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㈢社义本质论所体现的科学方法论:邓等对社义本质的概括,坚持并运用了马义的科学方法论。1.以现实为出发点,坚持了理论与实践、原则与实际的统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特殊与一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牢记最终目的,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社义本质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把大力发展生产里=力作为中心任务,作为实现社义本质的首要条件、根本途径。同时强调了社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完善生产关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共富。㈣社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社义本质理论重要问题在什么是社义这个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重要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社义观念的束缚,确立了一种以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富为核心内容的崭新的社义观,为建设中特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基了坚实的基础。2.社义本质理论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义这一中特的基本思路,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社义的正确认识,在正确判断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社义本质的要求。⑴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是以对社义本质和本质任务的正确认识为依据的;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义现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义本质和制度、社义发展目的和道路的统一,表明社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3.社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义本质论的提出,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正是社义本质的体现。⑴社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⑵社义本质理论突破了过去长期将计划经济当做社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们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目标;⑶社义本质理论揭示了中特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的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㈠社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社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十三大曾明确指出,社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义社会。2.我国的社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㈡社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民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见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次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刻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㈢社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特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㈠“根本任务”的内涵:“社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邓等的概括,“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社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是否有利与发展社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义初级阶段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根本任务”观点的确立,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对于中特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㈡确立根本任务的依据:1.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我们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可以无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的能动的作用。2.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义根本任务的现实依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查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为此而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㈢实现“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条件: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我们之所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义,发展了马义,都与始终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1.抓住发展的机遇。社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当代中国,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必须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在我们面前,既有挑战,更有加快发展的机遇。十七大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特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⑴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较好;①从政治形势来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个军事集团的对峙和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②从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当今世界,经济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着眼于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综合国力,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同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总体上也有利于我们加快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③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看,席卷全球的科技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科学技术条件。⑵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国内条件也不错。①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生产力布局已经展开。②经过反复的探索和试验,我们已找到了中特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经济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③中特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已经深入人心,全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社会保障。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必须担负起来的历史责任。2.明确发展思路⑴邓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时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在1980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至1988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⑵从国际上的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