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选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学校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PPCSZ11-05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愈加广泛,网络正在日益渗透到社会大众在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诸多特点,对于知识密集的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接受新事物最快,是网络新媒体接触和使用最多的人群之一。分析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并研究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一、网络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在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在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2.03亿,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至3.25亿。这些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造成全面影响,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生活空间虚拟化。网络新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虚拟环境。QQ、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新媒体形态都具有虚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里都会隐藏自己真实的姓名,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展现自我、张扬个性时,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发布个人言论的自主性,言行得不到有效规范和限制,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感性上的隔膜。(二)人际关系冷漠化。在网络新媒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通过计算机或手机作为中间媒介,以发送信息或语言通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这种交流缺少了人情味。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大学生:平时很少或不与同学面对面交流但却习惯一个人浏览、开心网、校内网、人人网等一些可以与陌生人交流的网站,有些人已经成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奴隶”、“离的开父母和朋友,却离不开网络或手机。(三)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新媒体中的新闻大多是以“网友爆的形式存在,而网友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传播的可能是虚假新闻或消息,或者对事件本身进行严重的夸大,网络新媒体本身是一个虚幻的空间,大学生不能积极有效的分辨是非,如果这样的新闻一旦被引起普遍的关注,后果不堪设想。除此之外,有些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发布不真实的消息或虚假内容,来迎合大众口味,混淆大众视听,为不法网站赚取点击率,网络新媒体中有害的文化垃圾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肆意传播,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负面影响,会被那些不良内容吸引其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将许多不良的信息会转化成大学生自身的东西。(四)学习习惯不佳。面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认识的局限,大学生看问题容易主观片面,批判力有余而鉴别力不足。大学生长时间上网,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不仅造成惰性,还会大大降低学习研究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学术功底的培养;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资源能够使大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但同时带给学习更大的消极影响;网络新媒体也使得盗窃知识版权的问题日益严重,经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资料经过拼凑便可“整理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而作者却未有任何调查实践与研究;过分沉溺于对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使大学生学习或完成作业时产生严重依赖,增加了专业学习的干扰因素。(五)价值观冲击大。以往大学生主要接触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传播的信息和教育者的教导,内容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但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往往接触到是多元的、复杂的问题,如果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一个问题的是非对错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如: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新媒体上建立了诸如“八九”风波、“西藏独立”、“中国人权之类的网站或网页,随时发布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混淆大学生的视听和思想,影响着我国和平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化战略。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信息丰富多变的条件下,大学生不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受到巨大冲击。(六)心理问题凸显。网络新媒体以其开放性、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社会的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在网上是交流高手,能够运用各种浪漫且幽默的方式与许多陌生人打交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甚至害怕与他人进行感情的交流。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他们感到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网络犯罪和网上交往不道德行为的增多,也会使大学生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二、网络新媒体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2006年,“超级女声”短信总收入超过了3000万;2005年“短信明星”李宇春,靠着190万条短信投票实现了人生的转折……类似这些奇迹的诞生,着实让人们领略了新媒体的威力所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同样认识到新媒体的巨大魅力,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教育空间大为扩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受到时间、地域的局限,时间上的同步性、人员上的个体性和集中性使受教育者感到行动受到限制,有时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但网络新媒体,却可以使教育者随时随处能了解接收到教育的信息,思想教育得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二)教育手段更加丰富。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短信发送、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在网络上,有QQ、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许多交流方式;在手机上,有MMS(多媒体短信)、SMS(文字短信)、UMS(语音短信)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网络,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站等方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三)教育方法更为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传统“说教”为自由浏览。在网络新媒体上,多层次的文章、图文并茂的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受教育者可以在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在手机上,短信被称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信息接收者可以选择看与不看,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复信息源,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四)工作实效大大增强。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会为了一件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如今,许多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发个电子邮件、在QQ上进行一下交流、在手机上发个短信就可以解决。网络时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现了时空的跨越。网络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五)思想沟通更为便利。网络新媒体人际交流中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在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三、利用网络新媒体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人们生活的新变化,在坚持传统有效手段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载体,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手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主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1、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高校应广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通过网络实现对多媒体课件的广播、点播和直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双向交流。积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多媒体控制系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体元素融于一体,大力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下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主动利用多媒体视频广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播、视频课堂、答疑解惑、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传输和覆盖,努力实现任何一台学生联网终端都可以在课下随时观看播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3、尝试开设远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的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人、引导人。可以在网上设立理论教育专栏,以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文章及多媒体课件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设立形势教育栏目,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网上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答有关形势政策等。比如开设的“强国论坛”,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时,都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指引人们的思想方向。(二)不断巩固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看法,宣泄情绪,畅所欲言,大胆直率,真实具体,为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和依据。1、依托网络建立一种为我所用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工作阵地转移到网络上来,采取“疏堵结合,交流沟通”的办法,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通过校园网BBS、校内网、人人网等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的出现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做出判断、给予答复、澄清事实,及时发现、处理突发性事件和重大问题,并迅速将处理结果通报给学生,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正面冲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依托网络建立一批大学生喜欢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红色网站。高校要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全球性的思想政治络体系,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上的阵地。要建立网上的思想政治站及网页,把党的宗旨、性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