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学创作论》读书报告一、作品概述本书并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创作论,是专门研究作家创作心理以及驾驭形式的特殊规律和技巧的,可以说是一本审美形象本体论专著。《文学创作论》全书共八章,分别为假定论、形象论、智能论、形式论、诗歌审美规范论、散文审美规范论、小说审美规范论、风格论。文学与生活的第一层次的矛盾,就是假定。这是书中作者在理论上基本的出发点。据作者研究,文学形象并不由生活或者由话语一个元素构成的,它是一种三维结构。是由生活的主要特征——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特征——文学形式的特征构成的一种复合结构。由此延伸到智能论与形式论。作者追求摆脱哲学认识论的附庸状态,寻求文学理念的独立,始终着重于对形象与生活、作家情感的矛盾作系统的具体分析,从审美形象的感觉、语言、逻辑和一般理性思维的矛盾和错位,全面揭示出形象构成的深层奥秘。书中还有对上百位作家和古今中外100多部经典文本的分析,充满原创性,并且如此将实例与理论并行,使读者较为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述的理论。二、作者简况孙绍振,著名学者、作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学术著作《文学创作论》《幽默逻辑探秘》等十余部。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本)等。发表过《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高考语文试卷批判》等文章,被广为引用。文章结集以《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为题出版。现担任教育部实验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成为“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三、学术界对其主要评价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基于文体结构分析和文本解读,使文学理论与文学历史实践紧密结合,提出系列理论创见和新的范畴,包括假定、变异、真、善、美错位统一说和规范形式说等,他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研究,为文学创作阐释和接受美学做出某些方面的丰富和发展。孙绍振在中西、古今对话中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并结合创作实践和文本解读,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治学精神值得肯定,孙绍振文艺观虽受过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但更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他的文艺观和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思想解放的产物,也是反思历史正反经验的产物,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并非偶然。四、相关研究、评论文章目录1.“灰”与“绿”——关于《文学创作论》的自我对话(朱向前)2.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3.孙绍振从创作角度解读文本的理论及实践举隅(赖瑞云)4.一个“文学教练”的底气——孙绍振和他的理论批评(王光明)5.孙绍振文学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王一石)6.评孙绍振及其文艺观(张炯)7.对话:在谋略中展开——论写作主体的空白谋略(王瑛,张海平)8.“闽派批评”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曾念长)五、阅读感想与收获在本学期的课程当中,有一门“文学概论”课,陈开晟老师任课。陈开晟老师在课上常提及他的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与其的《文学创作论》,这让我一直对这本书感到好奇,因此在期末研读时便选择了这本书。阅读了孙绍振老师编写的《文学创作论》一书,对书中的论述印象很深,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我来说阅读这类理论书籍并不是十分顺畅,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十分详细地读完整本书。因此就谈一谈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本书第三章第四节《作家的感受力》对写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感受力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艺术所要求的感受要敏锐得多,丰富得多。”我们平时阅读文章,吸引我们的也正是作者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感受,是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受,而不是感觉。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感受,是诗人用敏锐的心灵捕捉到的细腻情感。同样的秋雨,能在几人心头落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呢?生活中,很多平淡的小事,普通的人物,不起眼的事物,如果缺乏感受力,他们在人眼中只是静止的毫无生命力的,面对他们,也必然写不出什么来。即使面对高山大海这样的美景,也只是贫乏的语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美的眼睛”就是人的一种感受力。朱自清发现了父亲的那个背影,沈从文发现了山村女人的独特美,老舍发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这些其实本来就存在,如果缺乏感受力,也就难以被表现出来。孙绍振老师在书中讲道:“感受的多少与深浅不但取决于对象,而且也必取决于自己的心灵。”确实,如果没有丰富的感情,感情没有特点,那么不管多么生动的场景,也使人感受不到。而回顾以往的自己在进行创作时,或许称不上创作,只是简单的写作,当自己心中确实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对一个人、一件事有自己的感受时,文章在自己的水平内相对来说就较高。人人都在生活之中,都在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可是,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文学家。如果一个人要从事文学写作的文学家,他对于生括的观察与感受不仅要比岸人更敏锐,而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若是没有把成为作家当成目标,在我看来如此也应适当培养一下自己的感受力。这样的话,便不会觉得日常生活贫乏,寻找到那不同的“小闪光”与“小确幸”。拙词讷言,望海涵。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